来宾市人大:“四轮驱动”强履职 聚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来宾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市委提出的“升级产业、振兴乡村、改善民生”三大重点工作和乡村振兴“八八工程”,主动谋划,创新开展以法治领航、监督护航、决定保航、代表助航为主要内容的“人大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三年行动”,依法履职、积极作为,积极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来宾深入实施注入人大智慧、贡献人大力量。
强化法治保障 助力乡村振兴
来宾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法治领航”活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全市共计划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宪法宣传教育示范基地31个,目前已建成8个,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深化。跟踪督办乡村振兴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加大《来宾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条例》的宣传和实施情况检查,推动实现以禁促用、以用助禁目标。目前,全市甘蔗叶综合利用率达到90.6%,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大大减少,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农业绿色发展。
坚持小切口立法,把管好涉及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作为重点,扎实推进《来宾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草案)》立法工作,推动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用好1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征求群众立法意见建议,融入条例的内容条款。目前,该《条例》已进行第二次审议,计划在2023年年底前颁布施行。指导金秀瑶族自治县修订《旅游发展条例》,制定《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条例》,为促进民族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实施精准监督 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来宾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监督护航”活动,打好监督“组合拳”,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督促政府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今年以来,来宾市人大常委会选定全市水果产业发展情况开展调查调研,共提出意见建议7条,督促政府充分挖掘产业和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做优品种、做强品牌、做活流通、做新业态,促进水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产业基础。跟踪督办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到象州县罗秀镇军田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参加“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主题活动时,群众代表所提的关于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河道综合整治、产业路硬化等6条意见建议,6个建设项目已到位资金7497万元。
象州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精准监督,摸准现状、找准问题,提出壮龙头、创品牌、强保障等意见建议,推动政府出台《象州沙糖桔公用品牌使用规范》《象州沙糖桔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实施“品牌象州”建设行动,加快“7个万亩+N 个千百亩”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农产品数智化交易和产加销一体化园区建设,助推了象州大米、象州红米、象州古琶茶、象州沙糖桔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产品品牌塑造。
用好重大事项决定权 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来宾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决定保航”活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定位,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适时作出决议决定,把地方党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人大法定程序,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凝聚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支持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乡镇人大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建立健全民生实事项目“代表提议、逐级审核、大会票决、政府办理、人大监督”的工作机制,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让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稳固。今年6月,武宣县三里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人大代表对人大会票决通过的五福村竹笋产业种植基地、灵湖村糖料蔗产业基础设施配套、灵湖村2023年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等民生实事项目进行监督视察,当场填写《项目进程评估票》,助推了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
发挥代表作用 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来宾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代表助航”活动,搭建“线上+线下”履职平台,激励和引导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当好乡村振兴“五员”,即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联络员、产业发展示范员、民生实事监督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今年以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通过“代表在线”APP共提出涉及乡村振兴方面的问题和建议2150件,已办结1423件,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民生实事问题。
武宣县结合“合作社+人大代表+农户”“人大代表+”模式,组建乡村振兴代表联络站(点、家),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其中,桐岭镇人大将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支持发展哈密瓜产业,不仅实现了村民“一人三收入”的增收目标,和律村也实现了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到年产值超亿元村的蜕变。合山市人大代表潘怀猛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葡萄产业基地打造成集田园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休闲产业体验园,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葡萄产业增加收入。各级人大代表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努力在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治理等方面作好示范。
作者:苏敏忠 谢森林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