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守初心 群众致富“领头雁”

——记象州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陈振国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2-12-02

陈振国担任象州县人大代表、沙兰村党总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多个职务,一直以来认真履职尽责,为沙兰村委谋发展,促振兴,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担当作为、履职为民的风采。

坚定信心“破局”,“闲资产”成了“活源头”。沙兰村是“十三五”时期的贫困村,2016年正式脱贫“摘帽”。沙兰村下辖4个自然村,以优质稻、柑橘、糖料蔗、桉树种植为主,由于临近县城,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依靠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成了沙兰村的大难事,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更是产业零支撑,脱贫攻坚期所获得的集体经济收入基本来自县级、镇级统筹的项目,这也成了陈振国心里一直放心不下的事。

象州镇在花山社区探索种植食用菌产业获得了一定种植经验和较好收益,“村委旁边的沙兰小学已于两年前闲置,村级合作社账上的资金有30多万纯收入,种植食用菌能解决周边的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陈振国经过多方调研分析,心里盘算着。为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村民群众的支持,他提前做好项目方案汇报镇党委、政府,主动对接县教育局和象州中心校争取将闲置的沙兰小学教学场地低价租下。从村集体资金拿出20万资金发展产业不是一件易事,如果造成集体资产流失谁来负责?这块“烫手的山芋”别人避之不及,他的心里也打退堂鼓。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在人大代表、全村党员、村民代表的群策群议下,陈振国坚定信心,改变一贯“保守”的作风,打破资金一直“趴在”账上不动的僵局,将闲置的资金、资产、资源转化成产业发展的“活源头”,创办了沙兰村食用菌种植基地。

乘势而上“立局”,“单独搞”成了“抱团干”。为整合更多资金和资源,沙兰村牵头召集沐恩村、王铎村、城东社区、石里村、龙富村、龙门村,商议共同注资50万元,成立广西象州花山沙兰农副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发展食用菌产业。同时,与花山社区签订战略合作长期稳定框架协议,逐步形成以沙兰种植点“菌包培育+种植”为主,花山社区为“种植+销售”为主,合作的股东村(社区)联合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村村联合产业链条。通过成立产业发展功能型联络站,把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发挥联络站战斗堡垒作用,带动、监管食用菌基地项目发展的各环节,研究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通过产业链抱团发展,2021年所有股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沙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6.18万元。以沙兰村为重点的象州镇食用菌种植基地不断壮大,年产值达50多万元以上,经验做法获《中国改革报》《人民网》刊登。

规划清晰“稳局”,“小菌伞”成了“大产业”。陈振国坚持以产业“大发展”格局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目前该基地培育和种植的食用菌品种有平菇、袖珍菇、榆皇蘑、木耳等发展多元化种植,菌包制作年产量达10万包,带动全镇食用菌种植产量达30万斤。沙兰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可安排固定用工岗位2人,在基础管理、采收、装袋等方面灵活用工岗位约30人,实现群众(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正常务工情况下每月有1800元以上收入,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通过联农带农的方式,已发展农户种植点5家,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为农户发展种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站式”服务。2022年在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品质上再加力,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了“全订单”量化生产,解决了产品销路的问题,逐步带动周边村和农户扩大食用菌种植量,计划形成年产量100万斤的食用菌产业集群。实施“金象菇靓”品牌化战略,推出即食菌品、菌包汤料等成品,不断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沙兰食用菌种植基地也成了上级调研、培训、科教等活动的参观点,共接待团体和个人5000多人次到食用菌基地参观交流。

作为新时代人大代表,同时也是农村发展的“领头雁”,陈振国敢于将发展重任扛在肩上,敢于寻求突破,敢于抱团共赢,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撰稿:谢丹

图片:象州镇人大

初审 陆桂连

终审:赵月红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