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人大直击“暑期看护难”痛点

把暑期“烦心事”办成群众“暖心事”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8-12

炎夏蝉鸣,武宣县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里暖意融融:孩子们围坐桌前,或执笔勾勒乡土风物,或执剪刀裁出非遗纹样,或捏出憨态可掬的彩泥小动物……曾经“双职工家庭带娃难”“农村孩子暑期安全没保障”的愁绪,如今被孩子们的笑声、家长们的安心取代。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武宣县人大以代表履职为抓手,将“暑期看护难”的民生痛点,实实在在转化为“托得住、管得好、有收获”的幸福亮点。

把“家长愁”记成“履职账”

人大的根基在人民,履职的起点是民意。每年暑期来临前,各乡镇人大主席团都会常态化开展“选民接待日”“代表走访周”活动。在通挽镇通挽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选民覃大姐曾拉着韦洁梅代表的手念叨:“我平时要上班,爱人也在广东务工,孩子放暑假没人管,老人看不住,他总抱着手机玩。”在桐岭镇四安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不少村民也向代表反映:“村头河边危险,就怕孩子偷偷去玩水,要是有个地方能学东西、保安全就好了。”在武宣镇城东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企事业单位双职工家长的诉求更具体:“能不能安排作业辅导?或是文体活动?”这些带着温度的声音被代表们一一记录。

“调研不是走过场,得把‘家长愁’变成‘明细账’。”县人大代表覃玉兰的调研材料上,不同乡镇的需求差异标得清清楚楚:武宣镇企事业单位多,双职工对“作业辅导”的需求占比较大;桐岭镇农村孩子多,大部分家长优先关注“安全管护”和“趣味课程”;通挽镇留守儿童占比高,不少孩子希望“有人陪说话、教技能”。最终,调研小组收集到具体诉求30多条,梳理出“课程兼顾学习与趣味”“安全要有硬保障”“时间匹配家长上下班”等6类核心需求,源源不断汇总到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和县人大。

正是依托代表“零距离”听民意的优势,武宣人大才精准抓住“暑期托管”的堵点,为后续推动问题解决打下了扎实基础。

让“有服务”变“优服务”

“公益班办起来了,更要盯着它‘走稳’。”县乡人大立足职能,构建“跟踪督办+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实时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服务清单”。

办暑托班,场地和人员是首要难题。各乡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对接乡镇政府盘活资源,在暑期前激活全县10个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公共空间,实现从“没地方办”到“就近能参与”的转变;协调团县委等对接高校筛选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联合妇联统计孩子兴趣偏好,推动形成“作业辅导+趣味活动+手工实践”的课程表,精准匹配家长诉求。同时,县乡人大组织代表联合消防、市场监管部门,检查消防通道、教材来源等安全事项,针对“个别所(站)门锁松动”问题,当场列整改清单并持续跟踪监督。

在连续监督下,全县各乡镇同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推出“文明暖心·点亮武宣”“武家有礼·情暖一老一小”等公益培训活动。桐岭镇四安村、和睦村的活动中,150余人参与防溺水、防手机成瘾等课程;通挽镇75名青少年参加剪纸、声乐、书法、舞蹈等课程;武宣镇城南社区公益辅导班办了4期,惠及450人次,成为社区关爱未成年人的闪亮品牌。

“公益辅导班有画画课、衍纸课、历史课等课程,我最喜欢衍纸课,因为可以提升我的手工能力、想象力,还能交到许多好朋友,下次我还要带妹妹一起来。”伍芯怡小朋友说。

让“一时暖”成“长久甜”

“暑托班不能是‘一阵风’,得变成‘常流水’,让群众长久受益。”在代表推动下,“暑期托管”不仅升级为“寒暑期常态化服务”,还衍生出“我在文明实践站过假期”品牌活动。

桐岭镇人大建立“代表+志愿者”结对机制,组织8名代表分别联系3至5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用孩子听得懂的话讲安全”“怎么根据年龄设计课程”。

通挽镇人大提炼出“三问工作法”:开课前发问卷“问需求”,摸清家长孩子想要什么;开课中每周座谈“问体验”,孩子们觉得课程闷不闷、安全有没有疏漏;结课后收集反馈“问建议”,家长们对时间、内容有什么建议。

武宣镇人大则推动建立“资源共享清单”:衍纸课定期开放,传承人轮流教手工;图书角假期对外开放,与孩子共享;篮球场免费开放,供孩子们锻炼身体。

针对家长“希望长期办”的诉求,县乡人大通过监督促成资源共享长效机制。如今,累计开展“我在文明实践所(站)过假期”活动100余场,惠及群众约2万人次,600余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

可喜的是,不少家长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部分村还成立“家长监督小组”,与代表共同紧盯服务质量——从“人大推动”到“多元共治”,代表履职的“涟漪效应”正持续扩散。

武宣的夏日里,孩子们在托管班的笑声清亮,家长们安心工作的身影从容。这正是武宣县人大始终把群众“烦心事”当“心头事”,用代表履职的“实招”,让基层治理的温度,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持续升温。

文图:滕少娟

初审:韦舒月

终审:李珮珮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