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票决绘蓝图 全程守护“稻花香”
在武宣镇回龙村约450亩的田野上,传统牛耕、手扶拖拉机与现代中型旋耕机齐上阵,新翻整的水田连绵成片,按下了晚稻种植“快进键”,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农耕图景。这繁忙的背后,是武宣县人大常委会以代表票决制凝聚民意、全程护航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
勤调研 汇民意 票决“靶心”精准锚定
武宣县20多万亩适宜种植优质稻的水田,近年来因水利灌溉设施老化失修陷入困境:老旧渠道窄小渗漏导致灌溉水源大量流失,蓄水设施容量不足难以应对干旱,机耕桥等田间设施失修降低农机作业效率。这些“卡脖子”的基础设施问题,成为制约当地粮食产能提升的“拦路虎”,也让这片肥沃土地陷入“守着江河喊渴”的窘境。
“绝不能让基础设施拖了优质稻产业的后腿。”今年年初,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向各级人大代表发出倡议,依托遍布各乡镇的人大代表联络站,一场覆盖全县各村屯、田间地头的“优质稻产业配套设施”调研全面展开。
在桐岭镇大祥村,人大代表韦任卫蹲查干裂田垄,发现渠道渗漏致稻穗灌浆不足,当即记录“建议修缮1200米主渠”,并关注村民修直渠的迫切呼声。这样的调研场景在武宣大地频频上演,
各级人大代表带着民情记录本深入村头巷尾、田间地头,细致记录每一处设施短板的具体位置和症结。
调研结束后,人大代表与水利、农业、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召开多场座谈会,逐条梳理收集到的80余条民意诉求,最终形成包含19个项目的初选清单,提交至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审议。
深研讨 集体议 票决全程“阳光下”
为让优质稻产业配套设施项目精准对接粮食生产需求,各乡镇人大主席团汇总项目后,迅速启动多轮核实与研讨机制。主席团会议上,成员们逐份审阅项目材料,结合前期调研记录细致标注疑点——“这条渠道的修建长度是否满足里龙村灌溉需求?”“波耀村建议的蓄水设施容量是否贴合实际?”经过一场场激烈讨论,形成初步核查清单。
随后,各乡镇人大主席团主动对接镇党委、政府,组建由党委牵头、政府职能部门参与、人大代表全程监督的联合工作组,深入一线推进项目落地。思灵镇工作组沿着拟修缮的甘棠屯渠道,用滚轮精准丈量渗漏段长度,详细记录土壤保水性能数据;桐岭镇工作组邀请水利专家现场测算,将原计划的蓄水设施容量调整至更贴合当地用水需求的标准;武宣镇党委则定期召开协调会,统筹解决项目用地、资金测算等难题,确保每个项目都经得住实践检验。
项目成熟后,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成为民意汇聚的“主会场”。代表们带着田间地头收集的民情展开专题讨论:“大祥村委雾山片区项目必须优先推进,否则来年仍是望天吃饭”“山汶村项目关系300多亩稻田,最好6月前完工”。经审议,代表们郑重投票,最终确定的项目涵盖水利渠道硬化、蓄水设施新建等关键领域,总投资477.67万元,覆盖6个乡镇,惠及4万多名群众。
全程督 守质量 票决成果转化“见实效”
项目落地并非终点,而是人大代表全程护航的起点。为让每一分投入都化作守护丰收的底气,武宣县各级人大代表化身“监督员”,以较真碰硬的态度紧盯项目建设全流程,为粮食安全拧紧“安全阀”。
在桐岭镇大祥村委雾山片区,总投资104.73万元的优质稻配套设施项目工地上,总能看到人大代表的身影。他们带着卷尺测量渠道宽度,用水平仪校准坡度,连混凝土标号都要现场核对检测报告。每发现一处模板拼接不严,当即要求施工方返工;看到渠道防渗层厚度不足,立刻联系监理单位整改,用“毫米级”的较真守住工程质量底线。
资金流向透明关乎群众信任。在二塘镇二塘村,总投资47万元的项目支出被细化成清单,张贴在村委公告栏上。人大代表黎耀和说:“群众把监督权交过来,就得让每一分钱都晒在阳光下。”
在代表们的全程监督下,大祥村1200米新渠如玉带绕田,涉及灌溉面积约1000亩;甘棠、山汶村2个项目惠及近4000人,农户灌溉成本降20%;和律村防渗工程让500亩稻田告别“望天收”,丰收的希望在沃野上愈发清晰。
如今,武宣田间新渠纵横、蓄水设施星罗棋布。这些项目改善了优质稻生产条件,提升了粮食产量与质量,筑牢“粮仓”根基。正如县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所言,从群众“项目单”到代表“票决单”再到“成绩单”,代表票决制让民生工程暖到群众心坎。
文字:韦舒月
初审:李珮珮
终审:滕少娟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