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宾人大“三产联动”激活乡村振兴新图景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7-23

盛夏的兴宾大地,处处涌动着产业振兴的蓬勃生机。兴宾区人大常委会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多元模式培育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特色种植打造“甜蜜经济”增长点

在良塘镇王瓜村委中央村果农韦隆燕的荔枝园里,红艳艳的禾荔缀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晚熟的鲜果。“镇人大邀请农技专家现场传授古荔保花坐果技术,今年亩产预计达3000斤。”韦隆燕介绍,通过“线下直销+亲子采摘”双轨并行,既保障传统订单,又拓展农旅融合新路径,让枝头的甜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北合村的黄皮果种植基地,果农覃耀欢手持剪刀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收饱满的果实:“在人大代表建议下,我们成立了合作社,150亩连片种植形成规模效应,亩产稳定在3000斤以上。”依托人大协调搭建的产销对接平台,黄皮果不仅吸引各地客商批量采购,更化身为新式茶饮“老盐黄皮水”的原料,市场需求持续上涨。

兴宾区人大持续为“一镇一品”建设凝心聚力,区、镇两级人大代表聚焦产业差异化发展,深入田间调研。经走访调研发现,良塘镇30年树龄古荔、龙眼挂果率普遍高于普通果园,但黄皮果却因缺乏加工链价格偏低,于是精准开出两张药方,构建良塘镇荔枝鲜食农旅与黄皮果精深加工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如今,全镇特色水果种植规模突破1600亩,带动120余户群众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甜蜜经济”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强力支点。

养殖模式培育富民增收新业态

兴宾区人大围绕“乡村振兴,人大同行”主线,引导各级人大代表做好“四员”服务,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搭建多元销售渠道等举措,以“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模式,让鸽子养殖成为平阳镇排山村委雷下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左主席跟我宣传养鸽子收入挺可观的,为了照顾家中老小,2023年我返乡投入26万建起这个鸽场。”走进村民玉贵的养鸽场,他正细心地查看鸽子喂食情况。

养鸽场建成后,平阳镇人大主席左信部邀请玉贵加入养殖合作社,请经验丰富的社员手把手传授养殖技巧。很快,每只鸽子都拥有了独立的“小单间”,智能喂食器、自动饮水线等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养殖管理智能化、科学化、规范化。凭借着勤劳肯干,再加上合作社的支持,玉贵的养鸽场经营得红红火火,经济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2024年利润有5万至6万元,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突破4万元。”玉贵高兴地说。

为消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镇人大积极牵线搭桥,推动合作社与广东等地客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合作社负责人玉祖道算起“产业账”:“我们形成了种鸽培育、乳鸽养殖、冷链运输全产业链,去年通过订单向广东市场输送乳鸽13万羽,产值约180万元,带动8户社员户均增收8万元。”这只承载着乡村振兴希望的小乳鸽,正以每月孵化1.743万羽、年产值突破271.90万元的产业加速度,谱写新时代的富民增收篇章。

林下经济激活绿色生态新动能

在兴宾区人大的精准施策与全程督导下,七洞乡甜龙竹产业成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典范。走进古车村委牛腊村30亩甜龙竹示范种植基地,人大代表潘会前带领村民们清土、断根、回填,翠竹林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三年前,七洞乡充分发挥古车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赴柳州、南宁等地开展产业调研,在深入分析气候土壤条件、市场需求趋势后,形成《古车现代笋竹产业园发展规划》,明确“生产+加工+科技+品牌”发展路径,召开村民恳谈会8场,推动土地流转政策创新,使30亩撂荒坡地蜕变为年产值27万元的甜笋基地。

面对传统竹笋产业散弱小困境,人大代表潘会前带领村民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与广西桂笋竹业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实现风险可控、收益稳固。2024年,首茬采挖即显成效,亩产达3000~4000斤,年亩产值超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创收的同时,带动17户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自主种植”双增收。

“从种竹子到收竹笋,我都在基地干活。跟着学,跟着干,自己也种了30亩甜龙竹。”脱贫户廖帅通过基地实训自主发展30亩竹林,形成了“传帮带”致富链。今年,基地带动周边新增种植面积30亩,开发真空包装笋干等产品,人大代表联络站升级为“产业服务站”,对接餐饮企业拓展销路,实现生态效益与富民增收协同发展。

文字:韦妮萍

初审:潘   琦

终审:莫祖才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