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十年“钉”住民盼 党政一线“破”出新生
——武宣县思灵镇环湖路见证人大代表与党委政府的“幸福接力”
暮色漫过武宣县思灵镇,晚风拂过灵湖,环湖路的灯火便与粼粼波光共舞。老者踏影闲话,孩童在彩虹跑道追逐,少年单车碾过晚风,广场舞旋律裹挟笑语漫过湖岸,连狗尾草都在夜色里摇曳——这幅鲜活图景,是百姓念叨十余年的期盼。这条“幸福路”不仅是小镇地标,更镌刻着人大代表的执着,见证着党委、政府的担当,这场跨越十年的同心接力,让纸面愿景终成实景。
建设中的思灵镇环湖路。(覃彩梅 摄)
代表十年“钉”民盼:声声期盼绘蓝图
“刚提修环湖路那阵,谁不说这是空想?”望着眼前的灯火,人大代表黄雅朴的思绪飘回十年前。当时,灵湖沿岸尽是荒坡野地,群众常对着杂草叹气:“连个遛弯的地儿都没有”。代表们走村入户的笔记本上,带着泥土味的期盼密密麻麻,可“建路”二字在缺钱少资源的现实里,如同搬山填海。
偏有人不肯让期盼蒙尘。黄雅朴带着灵湖联络站的代表们,揣着卷尺沿湖丈量,布鞋踏过泥沼,裤脚沾满草屑,在荒坡上踏出最初的轮廓。十年间,从镇人代会到县人代会,这份议案改了十三稿,附件从荒草照片变成设计蓝图,后来又缀满密密麻麻的红手印。“群众眼里有光,我们的笔就不能停。”黄雅朴摩挲着泛黄的稿纸,字句里都是执拗。
代表换了一茬又一茬,接力棒却从未脱手。老代表带新代表踏遍湖岸,裤脚的泥痕是不变的勋章;座谈会上,小本子记满“要装护栏”“留歇脚凳”的细碎心愿;镇人代会上,议案从模糊手绘图,长成附满村民签名的民意长卷。三届县人大代表任期里,黄雅朴数不清沿湖走了多少趟,直到2023年底机器轰鸣响起,他望着扬起的烟尘红了眼眶:“总算对得住乡亲们了。”正是这份“钉”劲,让田埂上的闲话终成案头的蓝图。
党政一线“破”困局:重重难关变通途
蓝图再美,终要靠脚步丈量。镇党委、政府接过这份沉甸甸的期盼,打响了“白手起家”的攻坚战。缺资金,就捧着生态规划跑部门、联能人,把环湖路包装成“民生+生态”综合体,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争取到上级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资金300万元,打破了项目资金瓶颈;缺土地,干部们挨家唠嗑,黄雅朴蹲在田埂上算“长远账”:“路通了,集镇不堵了,娃儿上学安全了,休闲广场也有了,这是实打实的福分。”规划欠妥,镇党委书记黄嘉便带着干部、代表们踏露勘察、披星研讨,让图纸在实地打磨中愈发周详。
最难时资金链几近断裂,镇党委书记带着家乡能人站在荒坡上,指着图纸勾勒未来:“不是来化缘的,是想请大伙看看,这条路能让思灵变成啥模样。”能人们被这份赤诚打动,守着为家乡谋福的初心,在规划图上精雕细琢,连亲水平台的弧度、停车通道的朝向都改了又改。管线迁移涉及多部门,干部们揣着图纸跑了十多趟,磨破嘴皮也要“为群众多争一分便利”。
从荒坡推平到路基浇筑,从路灯架设到绿植栽种,每一步都浸着汗水。施工队师傅说:“见过半夜打着手电查安全的镇长,见过帮老乡扛谷子腾场地的书记,这路啊,是带着温度修起来的。”
干群同心“暖”民心:漫漫征途载幸福
如今的环湖路,既是舒展身心的“休闲带”,更是牵系干群的“连心桥”。沿湖而居的覃大婶望着窗棂外的灯火,笑得眼角起褶:“咱农村人也住上‘湖景房’了,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条路的蝶变,藏着基层治理的密码:人大代表以“钉”的韧劲,将零散期盼聚成“民心所向”;党政干部以“破”的担当,把“民心所向”化为“民生实景”。
从荒湖野坡到幸福地标,思灵镇环湖路的故事,是广西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脚,更是干群同心为民的鲜活样本。
文字:丁秋萍
初审:陈桂云
终审:丁秋萍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