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力量破解民生难题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7-18

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完成浇筑,兴宾区五山镇马则村修缮一新的2178米村道近日正式通车。这个历时四年未解的民生难题,在人大监督与司法改革双重推力下,仅用73天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成为兴宾区人大推动刑事审判繁简分流改革成效的首例经典注脚。

本案的高效化解,源于兴宾区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司法监督的创新实践。在兴宾区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专题听取并审议了《来宾市兴宾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繁简分流改革工作专题报告》,推动建立“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审判新机制。通过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提升案件流转效率,依托“小法滴”智能文书系统自动抓取关键证据。“正是这些改革成果,让本案立案至判决仅用28天。”主审法官介绍道。改革后民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62%,为同类案件办理树立效率标杆。

据悉,2019年广西某建设公司实施五山镇耕地提质改造项目期间,因重型机械作业导致马则村路段2178米硬化道路及400米水沟严重损毁。虽多次协调要求修复,但施工方在2020年项目验收后始终推诿,致使问题悬而未决,430余户村民、820余亩农田陷入“出行难、灌溉难”困境。2024年11月,兴宾区五届人大代表杨干良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后,通过“码上提”数字履职平台提交问题情况。五山镇人大主席团构建“三阶递进”监督机制。即时响应诉求,组建人大代表专项调查组,实地采集影像资料15份、收集村民证言32份,形成完整证据链。同时召开专题协调会,约谈施工方负责人并发出整改督办函,明确修复标准与时限;果断司法兜底,在调解无果后,及时启动司法程序兜底,同步申请专业机构出具损害鉴定报告,形成完整证据闭环。本案判决生效后,五山镇人大组建专项监督小组,全程监督执行情况,确保45天内全面完成道路修复。

“现在运输车辆能直接开到田边,水渠也畅通了。”村民杨荣站感慨,“人大代表替我们说话,法院判决给我们公道,修的是水泥路,通的是民心!”

从四年僵局到百日破题,该案例的成功实践,为兴宾区24个乡镇、街道提供了“监督+法治”的治理范本。

文字:韦妮萍、潘文丽

初审:潘 琦

终审:莫祖才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