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心村”到“聚宝盆”——
一位人大代表的振兴密码
在兴宾区良江镇13个村委(社区)中,权村曾因“三无”闻名——无通达道路、无规模产业、无水利保障。这个常住人口仅433人的偏远村庄,却在短短几年间实现集体经济逆袭,跃居全镇第二。这场华丽蝶变的背后,镌刻着区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谭鹤庭带领村民攻坚克难的奋斗印记。
化无为有焕新颜。“每个落后村,都有难解的沉疴横亘在发展道路前。”谭鹤庭皱起眉头回忆过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曾是权村的真实写照。狭窄的土泥路不仅困住了村民的脚步,更阻断了产业的希望。谭鹤庭以人大代表建议为突破口,通过“代表在线”APP平台持续发声,在镇人大主席团的积极推动下,先后筹集资金491万元。现在,权村至良江、新大田村、老大田村、产业园214.06千米硬化道路全线贯通,产业路直达田间,看着满载农产品的货车顺畅进出。村民覃大姐感慨地说:“这条路,走活了全村人的生计。”
面对土地撂荒的困境,谭鹤庭将目光投向科技创新。2022年3月,他联合驻村工作队员多次联系农业科学院,终于促成新品种“桂育12”优质稻在权村落地试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41户脱贫户领到免费稻种和有机肥,农技专家定期上门指导。当年秋收,试验田亩产突破1100斤,如今全村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000亩,带动户均增收600元,昔日的“望天田”变成“聚宝盆”。
“守着良田喊渴”的历史,随着16条连接桂中治旱引水工程贯通而终结。谭鹤庭连续两年在人代会上提交修建水利渠道的建议,争取到上级资金支持,协调出村集体经济资金2万元,解决权村5358亩耕地用水问题,粮食产量提升45%。配套建设的排污沟、太阳能路灯和文体广场,更让村庄焕发新颜,如今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增至56人。一个个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在谭鹤庭的努力和争取下化“无”为“有”,曾经沉寂的村庄正阔步奔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无中生有谋发展。权村水稻秸秆资源丰富,如何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好?望着堆积如山的秸秆,谭鹤庭与驻村队员覃孙骞发展特色种植的思路不谋而合。怀揣着“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他查找资料、翻阅农业期刊,发现大球盖菇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特性,1亩菌床可消耗15亩秸秆,菌渣还田后还能提升地力。说干就干,谭鹤庭立即组织村“两委”共同商讨,利用500平方米水田进行试种。首次试种因湿度控制不当,菌丝发育不良;缺乏采收经验,首批菌菇品相参差不齐。面对30%的损耗,谭鹤庭与工作队员覃孙骞迎难而上,带着种植日志向市农科院农业专家请教,邀请专家驻村建立田间实验室。“温度要控制在20-25℃,覆土厚度不能超过3厘米……”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谭鹤庭在权村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大球盖菇种植示范基地。
2023年冬季,千平种植基地迎来丰收,村委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菌菇宴”点燃了村民的热情。“没想到稻草秸秆真能变成金疙瘩!”村民韦祖能惊叹菌菇亩产竟突破3000多斤。由基地种植的大球盖菇经过简单烹煮,鲜香四溢,这份“鲜香”通过秸秆+冬闲田的黄金组合,让闲置土地经济增收超2万元。更令人惊喜的是,菌渣还田后,2024年早稻增产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为全镇“无中生有”式发展提供了样板。
匠心独运谱新篇。在良江镇权村成片的光伏板旁,人大代表谭鹤庭正在查看监测终端,跳动的发电数据映照出他的笑颜。这个曾需要财政扶持的薄弱村,如今不仅拥有年收益近3万元的光伏“阳光银行”,更构建起涵盖清洁能源、智慧农业、木材加工的产业矩阵,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6.26万元跃升到2024年的20.42万元,四年间增长226%,蹚出一条光储融合、三产联动的特色发展之路。
2021年,谭鹤庭敏锐洞察市场机遇,带领村两委深入研究分布式光伏政策,将54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注入光伏项目,当年实现村集体增收2.5万元,阳光化作真金白银流入集体账户。尝到清洁能源的甜头,谭鹤庭积极走访群众,了解群众诉求、宣传当下政策,在充分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和村两委共同商议,决定抓住“双碳”机遇实施“光伏+”发展模式。先后与杨帆种养合作社建设液气储运项目;同农投公司合作开发智慧农业项目;引入广西来宾宾信集团发展园区标准厂房、污水厂等资产租赁服务项目。随着木材深加工产业园投产,全村形成“光储发电-智慧农业-循环工业”的绿色产业链,谭丛晓等多名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就业,实现了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振兴”的系统性跨越。
人大代表谭鹤庭用12年的坚守与奋斗诉说着乡村振兴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对于未来的工作,他表示,将继续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后续发展蓄能。
文字:韦妮萍、谭挺娟
初审:黄 翠
终审:韦必铮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