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议事议出粮田“新图景”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4-30

傍晚时节,武宣县三里镇慕古村的田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田园议事会”正在进行。人大代表陈志标蹲在新修的灌溉渠旁,用卷尺丈量渠道宽度,旁边围坐着七八个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水稻移栽后的管护问题。远处,连片的2300亩水田里也披上了“新绿”,曾经的旱地如今成为充满希望的“粮田”。这片土地的蜕变,既是农田提质的成果,更是三里镇人大以田园议事活动为载体、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

人大代表把“民意直通车”开到田间地头

“把会场搬到田头,让群众看着稻苗提建议。”2023年初,当“旱改水”项目启动时,三里镇人大主席孙海源提出的这个设想,迅速成为三里镇人大重点监督议题。依托古旺、五星等5个代表联络站,15名人大代表分组包片,在田头地尾搭建起20个“流动议事点”。每场议事会必有“三个一”:一张项目设计图、一本民情记录簿、一套丈量工具,代表们蹲在田埂上,用竹竿比划水渠宽度,用卷尺测算田埂高度,让群众在熟悉的生产场景中打开话匣子。

20场田园议事活动累计收集建议68条,其中40多条被纳入项目设计变更,涵盖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农机配套等多个领域。镇人大主席团通过“建议分类—政府交办—代表督办”机制,推动政府及时调整项目设计方案:增设下田坡道80余个、新建排水沟400余米,并调整10余条生产路布局,也推动了政府在5个月内完成2300亩土地的征迁签约,群众签约率从初期的60%跃升至100%。

这种“田头提问题、现场议对策、会后抓落实”的协商模式,让民主协商从“会议室”走向“田垄间”,实现政策制定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

人大代表为高标准农田筑牢“质量防线”

为防止“重建设轻质量”,三里镇人大成立由水利、农业等专业代表组成的专项监督小组,创新“三查三看三督”机制:查设计变更是否落实群众建议、查材料采购是否规范透明、查施工工艺是否符合标准;看土地平整是否达到“田成方”、看渠道防渗是否实现“水畅通”、看道路建设是否满足“机进出”;督工期进度、督问题整改、督验收销号。

陈志标等代表还随身携带检测工具,对2300亩农田开展“拉网式”巡查:用卷尺测量土地平整厚度是否达到30厘米,用渗水试验检测水渠防渗性能,用荷载试验检验生产路承载能力。在慕古项目区,代表们发现土壤改良层有机质含量不足,立即要求施工方补充腐熟有机肥,并邀请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现场指导,直至第三方检测合格才准予验收。截至目前,监督小组累计开展21次巡查,发出整改通知15份,推动15个问题全部闭环销号,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100%。

工程竣工后,人大监督延伸至“建后管护”环节。陈志标代表提出的《关于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的建议》,被列为镇人大年度重点督办件,推动政府出台《管护办法》,将农田划分为15个网格,代表担任“网格监督员”,每月提交《管护巡查表》。慕古村代表联络站的公示栏上,实时更新着管护动态:4月18日,3号片区水泵故障,代表协调维修队2小时内处置;5月5日,6号渠道发现杂草堵塞,网格监督员组织村民当天清理……

田埂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微样本” 

“种水稻能赚多少钱”曾是田头议事会上最高频的提问。为此,三里镇人大以“代表赋能产业”行动破题,构建“代表+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领域代表牵头成立技术专班,在田间地头办起12场“夜校”,500余名农户学会了测土配方施肥和无人机植保技术。廖小媚代表牵线搭桥,引入贵丰合作社等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代表联络站+企业+农户”订单农业模式。

为确保早稻能种下、能保活,王卫初等代表协调50台抽水机、20名农技员驻点指导,确保64.99%的水稻按时移栽。在2000亩智慧农业示范区,代表推动引入土壤墒情监测、虫情测报等数字化设备,大数据平台实时推送灌溉、施肥建议,种田从“靠经验”变为“看数据”。

产业链延伸带来多重效益:代表推动建成3个区域性农技服务站,年培训新型农民超1000人次;2112亩“旱改水”项目带动60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

从田头议事的“泥巴会议”到智慧农业的“数据种田”,三里镇人大在“旱改水”项目中探索出一条“民意收集—民主决策—依法监督—产业赋能”的闭环路径。下一步,三里镇人大将继续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贯穿履职全过程,以人大工作的“实”与“效”,为乡村振兴注入“绿”动能。

文图:梁   亮

初审:梁   花

终审:孙海源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