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项目“三步走” 幸福成色“群众定”
在武宣县禄新镇,一场关于民生实事的基层治理实践悄然改变乡村面貌。近年来,禄新镇人大以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为核心,创新构建“村民出题、代表定题、人大督题”三步闭环工作法,将人大职能深度融入民生工程全链条。这一机制不仅让民生项目从“纸上规划”落地为“实地惠民”,更探索出一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书写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幸福答卷。
广开言路让民生需求“浮出水面”
为精准捕捉群众的急难愁盼,禄新镇里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民意收集网络。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开设“民生意见箱”,线下开展“民情夜访”活动,同时结合调研走访等收集群众意见,让群众在手机上就可“提建议”、在家门口就能“说心事”。
“蒙治伟家前面的污水乱排,影响我们了我们的环境”“罗所到高速涵洞渠道不通,我们的甘蔗没水来灌溉”;思布村村民黄大哥则通过线上平台留言:“去能龙垌的路很窄,平时我们拉肥料到田里都得小心翼翼,建议把路扩宽”……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声音,成为民生实事的“第一信号”。据统计,2025年在民生实事票决项目中共收到群众建议31条,内容涵盖道路修缮、产业发展、水利灌溉等多个领域。
“过去政府干的事,群众未必领情;现在让群众自己“出题”,民生项目自然办到心坎里。”大荣村村民黄大爷感慨道。禄新镇人大通过畅通民意渠道,将民生工程的“选题权”交到群众手中,实现了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关键转变,让民生工作一开始就贴上“为民”标签。
精准筛选让民生愿景“落地成项”
收集民意只是第一步,如何将“群众盼的”转化为“政府干的”?禄新镇人大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构建起“调研筛选—主席团审议—代表票决”的定题机制。镇人大主席团牵头组织6次专题调研、15次实地勘查,对31条建议逐条分析论证。“我们重点考量项目的普惠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比如禄新镇复旦村片区糖料蔗基地水肥一体化提升工程涉及1000多亩糖料蔗生产灌溉,大荣村钱村屯供水保障涉及500多人的饮水,这些项目必须优先纳入候选。”该镇人大主要负责人介绍。
经过层层筛选,7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脱颖而出,并提交禄新镇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票决。“票决现场,代表们结合各自选区情况充分讨论,最终确定6个实施项目,包括思布村能龙垌产业配套设施、大荣村民委钱村屯供水保障、瑶兰村农村生活排水设施复等。”监票员梁家双说,这种“代表定题”机制,既避免政府“闭门造车”,又通过法定程序将群众意愿转化为政府工作清单,彰显了人大代表"为民代言"的职能作用。
在新学村罗所到高速涵洞糖料蔗产业配套水利建设现场,村民小组长黄龙剿指着干涸的农田说:“代表定题的过程,既是民意集中的过程,更是人大职能嵌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全程监督让民生工程“质量过硬”
“管道填埋深度不足、接口密封性不达标,必须立即返工。”在瑶兰村农村生活排水设施建设现场,禄新镇人大专项监督小组当场指出施工隐患,责令停工整改并约谈监理单位。这是该镇人大强化“督题”环节的一个缩影。
为确保民生工程“建得好、管得住、群众满意”,禄新镇人大成立专项监督小组,构建“巡查—通报—评议”全周期监管机制。监督小组通过现场巡查、进度通报、集中评议等,对项目质量、资金使用、施工安全等关键环节全程紧盯。在新学村道路改造、思布能龙洞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等工程中,监督小组累计发现路基压实度不足、材料采购台账不全等问题5个,均以书面形式责令整改,实现问题“发现-交办-验收”闭环管理。
除了质量监督,禄新镇人大还紧盯资金使用、施工安全等关键环节。镇人大代表韦国庆介绍:“我们对每个项目的资金拨付、物资采购进行全程审计,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同时,创新“群众监督员”制度,邀请5名村民代表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形成“专业监督+群众监督”的立体网络。据统计,三步闭环工作法实施以来,禄新镇人大累计开展监督检查6次,提出整改意见7条,所有问题均整改到位,实现民生项目“零质量事故、零资金违规。”
“以前工程质量靠自查,现在有人大代表和我们一起盯着,心里踏实多了。”瑶兰村村民蒙庆焕看着整改后焕然一新的排水管道,感慨地说。
从“被动监管”到“主动督战”,禄新镇人大用“铁脚板”丈量民生,以“硬监督”守护民心,让每一项民生工程都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放心工程”,生动诠释了“人大监督为人民” 使命担当。
从村民出题的“民意收集”,到代表定题的“民主决策”,再到人大督题的“监督问效”,禄新镇人大三步闭环工作法环环相扣,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主导、群众参与”的民生工作新格局。这一机制不仅将人大职能深度融入民生实事全链条,更探索出基层治理中“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有效路径。
文字:荣艳凤
初审:刘万丽
终审:黄 勇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