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航行动”赋能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象州县人大常委会聚力乡村振兴显实效
谷雨时节,罗秀镇礼村垌500亩设施蔬菜基地里,银色大棚在晨光中连缀成片。农技员轻点手机,智能水肥系统即刻启动,精准滴灌湿润新播的菜苗;物联网传感器如“电子哨兵”监测着温度湿度,将耕种图景转化为数字农场三维模型......这幅充满科技感的耕种画卷,正是象州县以“四航行动”推进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象州县人大常委会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四航行动”为抓手,创新履职方式,全力助推现代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截至2024年底,全县设施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建成设施蔬菜基地3600亩、陆基循环养鱼池520个,成功创建2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法治领航,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
象州县人大常委会以法治保障为基石,通过普法宣传、专题调研、重点督办等方式,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项目高效落地。
在《象州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审议中,人大代表提出的“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选址调整”建议获县委、县政府采纳,并列为重点督办项目,仅用1周就完成罗秀镇礼村垌500亩设施蔬菜项目土地流转,1个月内实现开工;2024年10月,投资3200万元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竣工投用,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协同发展。
监督护航,要素聚合激发新活力
象州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互联网+人大监督”模式,提高对政府部门履职的监督实效,破解大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方位引领现代设施农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如对《象州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调研,推动县政府按照“一核引领、三区协同、七园支撑”的空间布局,围绕大米、蔬菜、甘蔗、水果等产业精心规划“7个万亩+N个千百亩”产业基地,对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产业链前延后展、科技创新赋能等全面周详布局;建成甘蔗水肥一体化基地3万亩、冷库1.66万立方米,引进山东群农耕丰等龙头企业,整合资金超2.5亿元投入设施农业;石龙镇渔稻菜循环示范区、象州设施蔬菜示范区通过自治区核验,洋葱、净菜加工产品远销海外,初步构建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格局。
决定保航,擦亮特色产业“金名片”
象州县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职权,为县委、县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提供有力支持。听取县人民政府有关乡村振兴工作汇报,并专题审议讨论《象州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确定了8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为全县乡村振兴规划提出32条意见。对《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县人大常委会推动出台《象州沙糖桔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启动“品牌象州”建设行动,支持古琶茶、红米、沙糖桔等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目前,太粮米业等6家企业获评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数智化交易园区加快建设,象州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代表助航,打造带富共富“新样板”
象州县人大常委会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党员代表模范代表作用,持续打造人大“党建引领 履职为民”工作品牌,深入开展“党建+联络站+N”“党建+代表履职之星”等活动,使党员代表在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强起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领头雁”作用,全县创建22个“人大代表创业带富”示范基地。全国劳模、人大代表梁建祥带领村民发展甘蔗种植4000余亩,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人大代表桑俊斌推动建设的智慧农业项目,建成数字化大棚39栋,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升级。通过“党建+代表履职”模式,党员代表在技术培训、产业帮扶中示范引领,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展望未来,象州县人大常委会将围绕设施农业提质扩面行动,深化监督履职,凝聚代表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化、标准化、数字化迈进,为打造乡村振兴“象州样板”贡献更大力量。
文字:罗秋玲
初审:覃洛英
终审:韦 欣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