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村集体经济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在武宣县思灵镇的广袤田野上,村集体经济发展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思灵镇人大紧扣人大职能定位,以“调研走访摸实情、服务中心促发展”为工作主线,通过创新机制搭平台、紧盯项目强保障、示范引领提质效三项举措,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度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机制搭平台,激活发展新动能。思灵镇人大主动融入发展大局,积极探索“村企合作+公司化运营”双轮驱动模式,为村集体经济破局发展搭建市场化平台。通过组织人大代表走访调研、牵线搭桥,促成9个行政村与木材产业园区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土地、劳动力等村级资源与企业技术、市场优势深度融合。该模式打破传统村集体“单打独斗”的发展瓶颈,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运营体系,有效激活村集体“造血”功能,让各村在产业发展浪潮中找准定位、精准发力。
全链监督强保障,筑牢项目硬支撑。项目建设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思灵镇人大建立“调研论证—协调推进—跟踪问效”全链条监督服务机制,为木材产业园、镇消杀中心等重点项目落地保驾护航。2024年,木材产业园区实现“强园扩能”,22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规上企业达9家,实现总产值1.9亿元、税收2470万元,9个行政村年均增收20.5万元;镇消杀中心项目为2个村集体年增收入6万元。
项目推进过程中,人大代表深入一线协调解决土地流转、设施配套等难题12件;组建“质量监督队”开展专项视察6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与进度双达标,真正让每个项目成为村集体增收的“强引擎”。
示范引领提质效,砥砺奋进谱新篇。2024年,思灵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50万元,同比增长10.38%,实现四年连续正增长。这一成绩标志着思灵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成效显著。成绩背后,是镇人大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的生动实践。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建立“三资”监管长效机制,通过专题询问、财务审计等方式,确保项目资金规范使用、村级事务阳光运行,切实守护群众“钱袋子”。
下一步,思灵镇人大将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持续深化“村企合作”模式,挖掘特色农业、文旅融合等增收项目,拓宽村集体“增收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代表联络站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汇聚民智民力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展现人大担当、贡献人大力量。
文字:丁秋萍
初审:陈桂云
终审:韦献萍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