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三力”续写侨务工作新篇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4-09-06

今年以来,武宣镇长寿人大代表联络站涉侨联系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长寿村和黔江社区村(居)民委为切口,在创新“三共三力”模式上精准发力,倾心服务、护侨爱侨,推动新时代侨务工作创新发展。

共搭“家乡桥”,提升思想政治引领力

不断深化涉侨联系点、侨胞之家建设,完善阵地服务功能,搭建学习交流、创新创业、联络联谊平台。打造党组织、网格员、村(居)民小组长、侨眷代表为一体的四级网络化管理服务工作体系,联络站站长为一级网格长,侨胞之家、党群服务中心为一级服务阵地,驻站代表、社区干部联系网格员,定期走访,及时了解归侨侨眷和侨胞的生产生活情况,广泛听取侨胞侨眷意见建议,架起维护侨益“连心桥”。

明确驻站代表“四个一”工作职责,即每半年接待或双向约见侨胞侨眷1次,每年参加侨务专题调研视察1次,每季度参加联络站走访联系活动1次,每季度参加志愿服务或公益宣传活动1次。今年来,驻站代表接待侨胞侨眷38人次,开展二十大精神、反诈等宣讲活动10余场次覆盖居民500人次。

拓展为侨服务新职能,组建“有事您说话”为侨服务队伍,让侨胞侨眷参与服务,群策群力、共商共治。将侨眷力量凝聚到政策宣讲、救助帮扶、义诊义剪等志愿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大党委成员单位、志愿服务队伍,让侨属侨眷在成为社区服务“受益者”的同时,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增进归属感与使命感,引导他们在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过程中增进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侨务工作强大的向心合力。2024年春节前夕,组织社区联合大党委成员单位和志愿服务队到农场安置小区开展“争创文明城市 共建大美武宣”环境整治行动,解决了安置小区近20年没有物业管理的环境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为群众营造了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共筑“家乡情”,提升改善民生助推力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涉侨联系点“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大课堂”“监督岗”五大功能作用。以春节、中秋等重要,密切联系走访归侨侨眷,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用心用情帮助侨民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为12户侨胞申请低保,帮助1位困难侨眷申请大病医疗救助,增进人大代表与归侨侨眷间的文化、情感交流。

年内在黔江社区归侨分场“侨胞之家”开展志愿活动7次,在清廉教育读书分享会中,归侨分场党支部党员朗读廉洁文章、分享读书心得,增强对廉洁文化的理解;在庆“五一”迎“五四”系列活动中,侨胞侨眷们积极参与抛圈、猜字谜等活动,使归侨聚居点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给侨胞侨眷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有效提升辖区内侨界群众的幸福感。开展“精细化”服务,积极为侨胞提供政策信息解答、矛盾纠纷化解等帮助,召开“侨问我答,侨建共商”座谈活动,利用榕树议事、围桌话事的形式,收集“急难愁盼”问题10余件,协助解决就医、就业等问题3件。通过帮助侨胞侨眷解决实际问题,温暖侨心、凝聚侨力。

共谋“家乡事”,提升社会发展感召力

驻站代表与侨胞、群众、企业共同谋划辖内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汇聚侨智侨力,推动产业发展。紧扣人大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全力助推城郊型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带(长寿片区)建设。长寿人大代表找准切入点,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侨胞、群众开展专题调研、入户走访、座谈会,多方收集群众、企业对长寿村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及建议,如2023年联络站民情沟通会上代表提出的关于大棚道路硬化、村巷道硬化拓宽、公共停车场建设、环境整治等建议,目前道路硬化、停车场建设、环境整治等项目已完成95%以上。

持续助推大棚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投入果蔬种植,助力171户(含脱贫户27户)实现土地流转促增收,120户218人实现家门口务工就业,引导侨眷到企业务工,助力侨界群众实现增收。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助力长寿村革命老区项目,组织代表入户开展清表动员工作,2700平方米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广场、红色革命文化宣传长廊等项目已开始动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各族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目前,长寿人大代表联络站仍没有归侨当选人大代表,下一步将在走访摸排上下功夫,统筹把好侨胞侨眷代表人选,确保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履职能力,严格依法做好换届代表候选人推荐工作。

文字:梁   俊

初审:覃春给

终审:陈景伙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