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主阵地” 唱好主旋律
——记武宣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陈德仁
“我要像战士一样站稳主阵地,时刻冲锋在前!”2021年,武宣镇城西社区居民陈德仁接过武宣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证时,斩钉截铁地表态。靠着这个信念,他退休不退志,在新的征程上迈开铿锵有力的新脚步。
勤钻研 发挥才智出“点子”
陈德仁深知,提建议是人大代表的主要职责。而要紧扣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必须下足多方搜集信息、倾听群众呼声的功夫。他自我加压,坚持每年最少提出2个反映民众心声、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
在撰写“关于进一步加强武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时,他悉心查阅《武宣县志》《武宣古韵》《武宣文史》等相关文献、政策文件、统计数据10余本,对本地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趋势了然于胸,并带领调研团队深入百崖大峡谷旅游景区、勒马秦汉中留古城文化遗址、坡贯国画石文创产品生产基地现场考察,通过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领导、文旅企业代表、非遗传承人、游客、当地居民等30多人次相互交流,了解需求和意见,收集看法和建议,最后通过数据分析找出问题和改进方向。在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他忍受着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不适,认真撰写材料,按时递交建议。
三年来,他经过视察、座谈、走访,先后提出“抢救武宣历史文化遗产”“加速挖掘武宣历史实现文化振兴乡村”“振兴黔江水上武宣旅游业,构建‘公、铁、水’立体网”等7条建议。其中“关于加强七星、五福湖区管理的建议”得到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全程督办。
勤劳作 耕桑耘梓挖“宝贝”
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陈德仁充分发挥现任来宾市党史专家库专家的优势,不辞辛苦发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让成效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他采取进古城、贴文物、听民声等方式组织四个创作小组,先后28次深入武仙古城等遗址遗迹采风,三年来共发表有关仙城文明和革命历史文化文章30多篇。
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过程中,他采写的《惠儒书院惊现广西传奇》发表后,读者石才党说:“深挖出来的这坛武宣百年老酒,分量足、底蕴厚、醇度高、香味浓!”武宣镇大岭村农民陈多忠评论道:“来龙去脉有依有据,纪实详尽,让我们懂得怎样珍惜历史文化并保护好它们。”东乡镇人民政府见文后,立即制作惠儒书院标识竖在公路边,给国家AAAA级景区百崖大峡谷增加了一道人文景观。
他先后参与主编(总纂)《一门三英烈——来宾市韦天强家族革命纪实》《中国共产党广西武宣历史》《武宣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东乡镇志》等8部书籍,共310多万字,并在县、乡村图书室上架,帮助群众全面直观地了解红色资源状况,知晓党史,为县委、县政府和其他部门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主题鲜明、操作性强的资政意见。
作表率 文化赋能强“筋骨”
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武宣县留下诸多红色战斗遗迹和革命活动旧址。他就地就近履职,担任县老促会副主席,凸显退休不褪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老促会会员跋山涉水、顶烈日沐风雨不辞辛苦考察桂中农村地区建立最早的地方党组织——“桂中第一支部”、广西最早建立的五个县委之一——中共武宣县委、桂中支队司令部驻地、广西省工委通挽会议旧址、“一门三烈士”故居等地。综合调研组意见,提出建设和保护革命遗址等6条建议。在此推动下,2023年,武宣县财政局拨出60万元资金,建起二塘镇、金鸡乡革命烈士陵园,弥补了两个乡镇没有革命教育基地的空缺。
陈德仁还是来宾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任的“百老进百校”铸魂护航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员、“五老”宣讲团成员。他组织实施“文学助推乡村振兴——百名作家联动乡村计划”,到东乡镇洛桥村、通挽镇中学、二塘镇中心校创建文学创作示范基地,组织开展“百名作家进校园”主题志愿活动,他带头备课上课,在校园播撒下无数文学种子。
每遇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和中心工作,陈德仁都积极关注,认真备课开展相关宣讲,及时进行解读。三年来,共开展“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时代新人”“武宣:中国革命闪耀的红星”“将《红色传奇》进行到底”专题讲座50多期,受教育干部群众、师生8500多人,推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在本县艰苦卓绝的历史功绩,老区革命精神,仁人志士革命故事得到广泛传播。他先后荣获来宾市“百老进百校”——铸魂护航活动(2020—2022年)先进个人荣誉。连续三年被评为来宾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史专家、文联系统先进个人。
陈德仁表示,下一步工作中将继续秉持“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信念,让人民的呼声倾诉出来、意见表露出来,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心用情暖民心解民忧。
文字:陈泽锋
初审:陈景伙
终审:滕少娟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