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路上的人大“脚步”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4-05-17

武宣县的田间地头,稻田里水稻忙着枝繁叶茂,旱地里大豆玉米争先恐后生长,果园里幼果日渐圆润,处处散发着希望的光芒,一幅幅产业兴旺的底色画卷尽收眼底。

这些背后,正是武宣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履职,主动作为,率领全县各级人大代表踊跃参与,全力迈出助推产业振兴坚实步伐的缩影。

集思广益 凝聚“人大智慧”

武宣县是农业大县,脱贫人口众多,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还很艰巨,武宣县人大常委会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

“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规模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发展不平衡、管理不规范、防控风险弱。”

“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要向产业发展倾斜,不能搞平均主义。”。

“要加大对脱贫边缘户、脱贫监测户、特殊困难户的常态化监测力度,要抓好他们产业的后扶工作” 

……

2023年,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预算执行等情况工作报告,与会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建议。针对产业发展设施配套不足、农民增收难等问题,督促县政府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近两年来,该县人大常委会还组织市县人大代表对县百亿产业园区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转交县人民政府。不仅如此,还对《来宾市秸秆露天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条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倾情用力 彰显“人大情怀”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武宣县人大常委会明确提出:“县人大机关要勇当乡村振兴工作排头兵,始终走在全县乡村振兴工作前列。”

县人大常委会领导联系帮扶三里镇、东乡镇、禄新镇,既当好“指挥员”又当好“战斗员”,每月至少1次到联系乡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了解情况,每季度至少2次到脱贫户家中面对面拉家常,问发展、问产业、问建设、问资金,随时把握乡村振兴工作动态。

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各自联系点开展督导,与镇领导班子、村“两委”干部共同商讨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何做强镇村支柱产业以及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在联系村三里镇五福村调研产业时,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莫红兵主动提出要探索“党建+联络站+合作社+脱贫户”经营模式和入股分红的方式,目前,五福村现种植麻竹笋250多亩,辐射带动4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

在联系东乡镇调研时,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寿猛提出要加大扶持发展“庭院经济”,以县人大代表陈文科牵线带领长塘村20多户村民利用闲置庭院发展高密度养鱼产业,让闲置“小庭院”变身致富“聚宝盆”。

县人大机关结对帮扶五福村、东泉村,先后选派3名科级领导、 28名人大机关干部职工与127户脱贫户结帮扶对子,协调资金为五福、东泉两村争取修建产业路、修建水利等基础设施,还给五福村民送去种化肥等农资;联系帮扶的东泉村在县人大机关和三里镇党委政府的具体指导下,也逐步形成了优质稻、糖料蔗、果蔗、柑橘等特色产业,村民们的手头宽裕了许多。

代表引领 贡献“人大力量”

在花马村脆密金桔种植基地里好一派繁忙景象,10余名务工村民正在除草、施肥。村民就近务工、家门口就业是通挽镇人大代表黄秋红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助力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而距离禄新镇集镇车程约20分钟的地有村黄海志等人大代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香花油茶,通过“村党委+村级股份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创建了地有村千亩香花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可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预计油茶丰产期可产鲜果100万斤、产值500万元。

思灵镇人大大力推行“党支部+人大代表联络站+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灵池村平安屯莲藕产业为主线,以“三抓”为抓手,通过一帮一扶,“代表+脱贫户”模式脱贫致富显成效,在丁小芳、何美芳等代表示范带动下,平安屯全屯38户脱贫户监测户全部参与莲藕种植实现了增收致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县乡近1000名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金优势,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收集到关于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100余条,解决1000余名群众的就业问题。

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近年来,武宣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持续开展“乡村振兴——我参与、我推动、我带头、我示范”“乡村振兴•代表领航”等活动,发挥了代表“传、帮、带”的领头雁作用,让各级人大代表找准了履职切入点和突破口。

“有能力的代表带头干,有资源的代表聚力干,这样既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又增强了代表履职获得感。”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莫红兵表示,下一步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在产业振兴的路上,担当作为,一路播撒阳光,用爱心与责任诠释履职为民的生动实践,奋力书写不负时代的人大答卷!

文字:滕少娟   

初审:李珮珮

终审:罗国会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