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民族团结进步 武宣人大这样做
5月5日-6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现场推进会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召开,武宣县在会上作现场交流发言。武宣县人大常委会把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融入人大监督和代表工作全过程,为唱响民族团结之歌贡献了人大智慧和力量。
加强自身建设 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
该县突出思想引领、示范作用、全民参与,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近两年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集中辅导、警示性教育、主题党日活动110余次。在人大系统组织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连续两年向全县957名各级人大代表发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凝心聚力共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倡议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每一名人大代表、每一名常委会组成人员、每一个机关干部职工心中。
另外,该县成立由人大代表组成的宣讲团,在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村委(社区)、学校等全县范围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千场大宣讲活动200多场次受益群众达5多万人次。并以“12.4宪法宣传周”和“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组织人大代表对民族团结、防范电信诈骗等相关知识进行集中宣传。
监督惠民 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烦心事”
近两年,该县通过开展代表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听取报告等方式,持续对少数民族地区资金使用情况、医疗保障、扶贫就业、少数民族教育等进行监督,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资金、项目向民族地区倾斜。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对全县乡村民俗节庆文化开展专题调研,2021年底将调研成果编纂为《武宣传统民俗节庆文化专题调研成果汇编》一书。
4月14日,武宣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桐岭镇开展“乡村振兴.人大同行”调研活动
2022年,在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工作中,通过专题调研与听取专项报告相结合,挖掘好经验、提建议,助力全县在去年成功创建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目前,全县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模范个人1名,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个、模范个人2名,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5个、示范教育基地2个。
连续两年在乡镇人代会上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推动政府决策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普遍肯定,共票决出122个项目,总投资约为15699万元,涉及安全饮水、道路建设等方面。
该县还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作用,仅二塘政府这一基层立法联系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发放立法意见征集表1200余份、直接听取或网上征集意见近600人次、接待来访300余人次。
代表聚力 架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连心桥”
在保障各少数民族政治权利上,该县在2021年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注重保障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选出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占全体代表的68%;邀请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列席会议,参与视察、检查、调研等监督活动80余次。
该县还注重发挥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作用,利用“壮族三月三”等民族节日,少数民族人大代表通过山歌、舞蹈、制作美食、读书活动等,向外展现武宣文化旅游民俗风土人情和民族团结知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关于补齐少数民族农村医疗卫生短板”等建议,通过驻该县的全国、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向上传递基层群众的呼声。
武宣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开展视察
此外,推行“联络站+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如东乡镇文旅兴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并联合当地乡贤组建“人大代表361度服务站”,宣传古建筑文化保护的方法和意义,定期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古建筑文化保护活动,向社会募集资金10万余元修缮了凤鼎书院和下莲塘将军第部分民居,成功将武宣东乡观音诞和客家黄酒申请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强县贡献人大力量。
图片:韦金凤 翁贻钢
撰稿:陈泽锋 滕少娟
初审:覃浩和
终审:覃大任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