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育新笋 代表践初心

——记兴宾区七洞乡人大代表潘会前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8-25

兴宾区七洞乡人大代表、古车村党支部书记潘会前,扎根基层,以竹为笔,用三年时光带领村民将30亩撂荒坡地变为年产值27万元的甜笋基地,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擘画产业蓝图。“春雷唤醒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乡亲们奔小康的心。”站在古车现代笋竹产业园,潘会前指着连绵的竹林感慨。2022年,作为古车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他紧紧围绕七洞乡党委“发展特色产业”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联络站桥梁纽带作用,带领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赴柳州、南宁等地开展产业考察调研,累计召开村民夜话会10余场,收集建议50余条。经过深入分析气候土壤条件、市场需求趋势,在兴宾区人大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行动支持下,形成了《古车现代笋竹产业园发展规划》,创新提出“一心两区一带”(现代笋食品加工示范中心、优质食用笋竹现代种植区、笋竹制品科技研发多功能服务区、牛腊河竹林湿地生态旅游观光带)空间布局,将传统竹笋种植升级为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支部+联络站+合作社”联动机制,潘会前带领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攻坚土地流转难题,召开村民恳谈会8场,推动土地流转政策创新,采用“阶梯式租金+收益分红”模式,成功盘活30亩桉树林地。2023年春雨滋润,当首批甜龙竹破土而出,曾经质疑的村民均竖起大拇指:“没想到这竹根真能帮助我们致富”。

创新驱动,激活产业动能。2024年,在七洞乡人代会上,潘会前提出的“品牌化发展战略”被列为重点建议。古车现代笋竹产业园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建成了竹笋生长环境智能监控平台实现精准管护。同时,与广西林科院合作的“测土配方”技术,使竹笋亩产从2500斤跃升至4000斤。

“以往村民都是自己种、自己卖,抗风险能力差。”面对传统竹笋产业散弱小困境和市场波动风险,潘会前带领村民实践“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与广西桂笋竹业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实现风险可控、收益稳固。2024年,首茬采挖即显成效,亩产达3000~4000斤,年亩产值超万元。同时,带动开发真空包装笋干等产品,人大代表联络站升级为“产业服务站”,成为对接餐饮企业的桥梁,实现上午采笋、中午进城的鲜销速度。

富民强村,书写振兴画卷。在古车村委牛亩甜龙竹示范种植基地内,潘会前带领村民们开展竹苗管护工作。脱贫户廖帅熟练地清土、断根、回填。“跟着潘代表干,我不仅脱了贫,还成了技术能手。”廖帅不仅实现稳定脱贫,还成长为管理30亩基地并自种30亩甜龙竹的技术骨干。

该基地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带动17户脱贫户实现“基地务工+自主种植”双增收,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长,逐步形成技术能人示范、脱贫户跟学的“传帮带”产业致富链,有效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如今,漫步牛腊河竹林湿地生态观光带,白鹭翩跹的景象印证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潘会前提出的以竹代桉建议,推动全乡树种替换,水土流失量下降65%,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提升40%……这些数据,正是生态效益与富民增收协同发展的最好诠释。

在七洞乡人大代表履职评价系统里,潘会前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但在他看来,最好的评价是村民口中的那句“潘代表办事,我们放心”。问及未来规划,他表示,将继续践行人大代表的初心与担当,续写乡村振兴春天的故事。

文字:韦妮萍、陈正平

初审:潘   琦

终审:莫祖才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