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接力跑” 助力国道“焕新颜”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8-25

8月的武宣,烈日高悬,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国道209线武宣段路肩加宽工程正式开工。看着平整的新路基逐渐成型,人大代表原秋华难掩喜悦:“以前这路肩窄,坑洼多,村民骑电动车经过要时刻紧盯着路面,现在乡亲们能安心出门了。”语句间道出了沿线群众对安全出行的迫切渴望,也揭开了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多年来积极发挥代表作用,推动国道成为“平安路”“幸福路”的篇章。

国道209线武宣段,是贯穿武宣县南北区域的交通“大动脉”,全长63.355公里,串联起6个乡镇、82个行政村的农村公路“毛细血管”。但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物资交流日益频繁,交通流量增长使其短板也逐渐凸显:部分路段路面凹凸不平;路肩狭窄且多未硬化,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漫天;部分路口缺乏防护设施,通行安全隐患突出……众多问题困扰着群众,也成了人大代表履职建议中的高频词。

2018年年初,家住国道旁的韦芳华代表像往常一样在农户家聊家常时,村民们诉苦道:“这路太颠簸,拉农产品都怕颠坏”“村口没候车亭,等车时晴天晒、雨天淋”……韦芳华立刻将村民的诉求逐条整理,联合沿线乡镇的人大代表开展民意调查和实地走访,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户聊出行难题,认真倾听大家对道路维修、设施完善的具体期盼,详细记录下每一个安全隐患点的位置与具体问题。当年,韦芳华、黄建新等代表在县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了“高质量修复209国道线方便群众出行”“在209国道旁统安村设立候车亭”等多份建议,拉开了武宣县人大推动209国道改造的序幕。

“只有把路修好了,群众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更多的资源才能走进来”的理念,逐渐成为沿线群众与人大代表的共识。此后数年,一任又一任人大代表接过履职“接力棒”,持续为国道改造发声发力。韦恒焦、赵秋清等代表积极履职,通过提建议、参与审议、视察调研、监督施工等方式,将群众期盼传递给相关部门,推动着国道改造项目一步步从图纸走向现实。

2018年至2024年,国道209线武宣段的改造建设成果丰硕:完成了全路段路面大中修,解决路面凹凸不平的问题;针对关键交通节点优化升级,修缮23个便民候车亭、硬化国道与沿线村屯的40余个交叉路口、升级红绿灯3处、加装双向交通标志牌与减速带100余个、增设停车区2个,全方位提升道路通行安全与便捷度;修剪路树、填补坑槽、修整路肩、挖掘排水沟等一系列养护工作有序开展。平整的路面、清晰的交通标志、贴心的休憩区,让通行者倍感便利与安心,赢得周边群众和过往司乘人员点赞。

但人大代表的履职脚步并未就此停下。2024年底,原秋华走访中发现,主干道路面问题解决后,路肩问题仍存在,部分路段路肩依旧狭窄,且未实现硬化,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更让农户运输农机、农产品时面临诸多困难。“这路肩必须彻底硬化,不然群众的出行安全还是没保障,道路的整体通行能力也上不去。”原秋华下定决心,再次为路肩改造提交建议。

2025年1月,在武宣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原秋华提交了《关于硬化209国道路肩的建议》,字里行间都是她多次实地走访、用脚步丈量出的实情。这份建议不仅被县人大常委会列入年度重点督办建议,也成为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领办建议。结合此前关于综合治理黄茆镇209国道新贵路口等同类建议,在多方协同努力下,一份详实的国道路肩改造解决方案迅速制定完成:计划投资1258万元对国道209线武宣段53.927公里的路肩进行硬化处理,同步完善道路防护设施。目前,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年内全面完工。项目建成后,将直接惠及沿线30多万群众,为群众出行与物资运输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国道209线武宣段的蝶变,不仅改善了道路交通条件,更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沿途黄茆镇的大果枇杷、二塘镇的阳光玫瑰葡萄、桐岭镇的黄金哈密瓜,以及武宣红槽酸、广西老字号“武宣大米厂月饼”等特色产品,通过这条国道走向更多消费者;郭松年庄园、“八仙天池”、江边汽车营地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全域旅游焕发勃勃生机;河西工业园碳酸钙和木材加工产业快速集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条曾经让群众犯愁的道路,如今已成为武宣群众的“甜蜜路”——农民的“钱袋子”因特色产品外销、乡村旅游而渐渐鼓了起来,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共同富裕的道路也越走越宽敞。这一切背后,是武宣县人大代表始终坚守“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用一任接一任的接力履职,书写出的民生答卷。

文字:李珮珮

初审:覃大任

终审:滕少娟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