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监督之力护航交通安全“最后一公里”
夏日灼灼,在二塘镇街头巷尾,人大代表顶着烈日穿行于街巷村舍,入户访民情、听民声。
“我家门口那条路,一到暑假就有半大孩子骑着摩托窜过去,看着心都揪。”一位大爷忧心忡忡。杂货店老板娘也抱怨道:“那些改装车晚上‘炸街’,吵得睡不安稳,看着太危险了。”代表们敏锐捕捉到群众心头悬着的忧虑:无证飞驰的未成年人身影,轰鸣而过的改装车辆,路口转弯处赫然停放的“视线杀手”……交通安全“最后一公里”的潜在危机,真切地困扰着二塘镇的居民。
民情入簿:代表“脚力”丈量安全末梢
代表们带着记录本,深入居民家中、沿街商铺、街头巷尾耐心倾听,详细记录居民反映的“飞车少年”扰民之痛、非法改装车“炸街”之险、路口违停车辆制造的“死亡盲区”之惧。同时,群众普遍提及的骑乘人员不佩戴头盔的陋习、无证驾驶的侥幸心理、车辆逾期未年检上路、货车超载超限以及号牌污损不清等问题,也一一记录在册。这些带着泥土气息和群众体温的呼声与细节,最终凝聚成一份份沉甸甸的代表建议。
二塘镇人大主席团迅速启动审核、梳理、分类程序,精准锁定责任主体,形成涵盖未成年人骑行安全、非法改装与“飙车”、违法停车、驾乘安全(头盔)、驾驶资质(无证/准驾不符)、车辆安全状况(年检/号牌/改装/货车安全)等多维度的问题清单与责任清单,第一时间转交镇政府,并明确督办要求与时效。代表们从田间地头、市井街巷收集的“安全焦虑”,就此被纳入制度化的解决轨道。
督办协同:人大“推力”贯通治理梗阻
针对群众反映集中、风险突出的各类交通安全顽疾,在人大持续督办下,镇政府迅速牵头成立专项小组,最终促成交警大队、派出所与镇政府执法部门联合行动方案落地:每周执法力量如约进驻二塘街及交通要道路口。
行动过程中,人大代表以法定监督者身份现场见证执法全过程。当执法人员依法查扣非法改装摩托车、报废车,劝离教育无证骑行少年,对未佩戴头盔者进行劝导纠正,对违停车辆、无证驾驶、未年检车辆、号牌异常及货车各类违法行为开具罚单时,代表们既在现场“督战”,确保执法严格规范、重点聚焦民生痛点,又化身沟通桥梁,向围观群众解释法规初衷。这种“监督在场”的力量,为执法公正透明注入强效“防腐剂”,更让每一次执法化为一次生动的法治教育实践。
枝叶关情:监督“效力”守护出行坦途
在代表们持续关注与见证下,一组组详实的数据成为安全回归的有力注脚:自2025年7月14日至8月13日,在二塘街口、旧路1公里等关键点位连续开展的六次联合执法行动中,累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13起,依法暂扣违法车辆22辆,行动精准回应了代表收集和群众关切的各类隐患。这些带着“人大监督印记”的数据,清晰勾勒出整治的广度与力度——曾经被违停车辆霸占的转弯盲区重现开阔,刺耳的改装车轰鸣显著减少,未成年人违规骑行得到干预,头盔佩戴率提升,无证驾驶、问题车辆上路现象受到强力遏制。随着执法常态化和宣传深入,路面见警率与管事率显著提升,群众主动规范停车、监护人对未成年人骑车安全更上心等积极变化悄然发生。道路通行环境为之一清,群众眉头随之舒展——这正是人大监督之力穿透“最后一公里”梗阻,让安全抵达家门的最美风景。
二塘镇人大以“民有所呼”为行动号角,借“我有所应”的履职自觉,将代表们从街巷阡陌间打捞出的安全焦虑,通过制度化渠道精准传导,并依托持续在场式的监督,促成执法资源与民生痛点的有效对接,终使交通安全的“最后一公里”由险途化坦途。
文字:廖秋菊
初审:莫彩琼
终审:熊绍武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