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建“猪仓”的带富先锋

——记合山市、北泗镇两级人大代表蓝彩龙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8-12

在合山市北泗镇在勤村,沿着蜿蜒的村道行驶至村后山坳,眼前豁然开朗:三排白顶红墙的自动化猪舍错落有致,养殖区、办公区、粪污生化处理区等功能区划分科学,自动投料、科学保育、消毒防疫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这个占地约15亩的现代化养殖基地,正是合山市第十届、北泗镇第三届人大代表,北泗镇在勤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主任蓝彩龙流转设施农用地建起的“生猪仓”。

认领“带富岗”

长期以来,在勤村以玉米、稻谷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不足。2014年,蓝彩龙放弃高薪返乡创业,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群众纷纷投票推选其为北泗镇人大代表,而这一上任就连任了11年。

“在勤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要想办法发展特色养殖。”蓝彩龙始终心系带富乡亲,主动认领“创业带富岗”,深耕特色养殖产业。他四处走访调研,多次到外地学习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聘请农技人员给群众教授养殖技术,先后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村集体经济入股”等模式探索发展蛇、生猪养殖产业,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无到有、稳步增收的良好态势。

地里“种”金猪

2017年,蓝彩龙踏上了探索现代化生猪养殖的路子,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努力学习畜禽良种培育、养殖设施建设、猪瘟科学防疫、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积极奔走争取政策支持,协调解决资金、选址和环评等方面问题。2019年,在勤村利用村内荒地建成第一个养猪场,蓝彩龙也于当年牵头成立生态养猪合作社,帮助吸纳116户脱贫户入股,开设务工岗位12个,带动村内群众共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得到明显增长。2022年,在勤村集体经济收入高达95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蓝彩龙萌生了继续扩大生猪养殖规模的想法。2023年11月,在北泗镇在勤片人大代表联络站进站活动中,蓝彩龙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提议流转古麦岭片的桉树设施农用地用于建设一个现代化养猪场,通过“退桉”“种”猪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一个猪槽1667平米,年可出栏生猪1500头,年利润约50~60万元;同等面积的地块可种植桉树275棵,按种植期5年计算,年利润约折算为2750元……”他耐心地给村“两委”干部和群众算清这笔经济账,广泛争取村内支持。

经过10个多月的积极推进,蓝彩龙联合在勤村集体共同投资,建成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常年存栏生猪4500头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养猪场,年为村集体创收11万元。目前,在勤村年出栏生猪约1.5万头,一跃成为北泗镇的养猪大村。

建言献良策

“通往养猪场的道路坑洼,人车进出不便”“希望提供疫病防治指导”“需要建立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机制”……蓝彩龙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群众的产业发展诉求。“‘代表’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今年2月,蓝彩龙在合山市人民代表大会上领衔提出的《关于对北泗镇在勤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养猪场道路进行硬化》得到采纳和高效推进实施,他感到很欣慰。

“人大代表就要像发酵床里的微生物,虽然看不见,但能让土地变得更肥沃。”蓝彩龙利用8年多的时间探索实践在地里建“猪仓”,既提高了荒地、设施农用地的经济效益,又拓宽了群众和村集体的增收渠道,书写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注脚。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北泗镇文定村、北泗村也先后发展起生态养猪产业;北泗镇六龙村等五个村积极借鉴在勤村的养猪经验,探索采取“企业+村集体+基地”模式,流转设施农用地约50亩,“抱团”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目前,北泗镇生猪年出栏2.7万头,乡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字:兰就芳 

初审:莫   宾

终审:蓝屏萍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