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融合”谱写乡村振兴甜蜜新篇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8-08

盛夏的兴宾区石牙镇,万亩蔗海翻涌碧浪。在古本村与顶伞村交界的4000亩连片蔗田里,人大代表韦育年蹲下身子,轻抚节节蹿高的甘蔗,心中难掩喜悦:“今年产量稳了!”这抹希望的绿色,正书写着石牙镇“桉退蔗进”的绿色变革故事。

石牙镇顶伞村与古本村甘蔗林郁郁葱葱。

土地流转转出“甜蜜”新天地。曾经,速生桉与甘蔗的土地之争困扰着石牙镇,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如何破立并举?镇人大主席团主动作为,打出监督组合拳,组织代表开展耕地保护专项视察2次,形成“清桉还耕”专题建议。随着钩机轰鸣声在各个村屯次第响起,2.5万亩桉树林让位给连片蔗田;组建10支代表工作队深入36个自然村调研,通过代表接访日、村民议事亭等收集到50余条意见建议,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流转模式,让1.2万亩土地重焕生机;人大代表化身政策宣讲员,为改扩种甘蔗的农户逐户解读《糖料蔗种植补贴实施方案》,牵线搭桥,联动制糖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保底价”协议。人大代表、种植户韦育年忍不住掰着指头算账:“政府每亩补1200元,相当于垫付了三分之一成本,企业保底收购,这甘蔗种得比桉树甜!”

如今,全镇糖料蔗种植面积突破4.8万亩,连片示范基地机械化率达75%。

良种繁育育出振兴“芯”动能。走进古本村720亩良种繁育基地,“壮糖6号”“桂柳”“桂糖”等高产高糖、抗旱抗倒伏品种幼苗茁壮成长,生机勃勃,这是石牙镇打破种源卡脖子的科技突围。镇人大组织农技代表成立科技服务队,推动红河制糖投资773万元建成智慧繁育体系。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石灰提高土壤pH值,水肥一体化管网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年供4875吨脱毒种苗的产能,让4.8万亩蔗田实现“芯”升级。“以前自留种亩产不到5吨,现在用脱毒种苗轻松突破8吨。”技术员轻点屏幕,土壤pH值、墒情数据实时掌控。基地还创新联农带农机制,由企业负责技术、村委组织土地、合作社统一种植、农户参与管护,带动周边300余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

望着长势喜人的“壮糖6号”新品种,基地负责人覃家鹏信心满满:“明年就能实现全镇良种全覆盖,我们要把甜蜜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智慧农业浇灌产业“加速度”。在石牙社区水肥一体化示范区,种植大户谢有赋轻触开关,670亩蔗田顷刻奏响滴灌交响曲。“大池蓄水、小池配肥,开关一按,一个多小时就能精准灌溉几百亩甘蔗地,喝着茶就把活干了。”谢有赋表示这样的智慧场景已成常态。

智能变革源于人大代表金点子落地。针对蔗农反映的灌溉难题,镇人大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立“田间课堂”,建立“企业+代表+农户”三级培训网络,邀请农技专家、制糖企业技术人员分片区开展滴灌技术培训20余场次,让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覆盖莲花、顶伞等8个片区、2000余亩示范田。数据显示,新技术节水节肥超40%,人力成本直降80%,产量提升10%-30%,科技创新成果在阡陌间生根发芽。

夕阳西下,人大代表们又踏上夜访农户的行程,续写甜蜜故事,随身笔记上记录新收集的建议:政策保障甘蔗叶打捆离田、延伸甘蔗尾梢饲料加工链……

文图:韦妮萍、莫娇

初审:潘   琦

终审:莫祖才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