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监督之力护航粮食安全“最后一公里”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8-01

盛夏的三里镇,金黄的稻浪翻滚。与往年不同,田间地头少了铺天盖地的晒谷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粮食烘干中心。这场由传统晾晒向机械化烘干的变革背后,凝聚着三里镇人大主席团和各级人大代表的心血与智慧。近年来,三里镇人大充分发挥监督职能,通过入户走访、跟踪督办、多方聚民智等多种形式,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人大力量。

深入走访摸实情 精准把脉开良方

“传统晾晒损耗大、效率低,遇到阴雨天更是束手无策。”2022年5月,三里镇人大主席团在开展粮食安全保障专题调研时,古立村种植户王世荣的这番话引起了代表们的深思。调研组发现,全镇粮食机械化烘干率仅为1.58%,远低于周边乡镇。

为此,三里镇人大主席团成立专项调研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主任带队,历时两个月走访15个村民委,召开座谈会15场,收集意见建议36条。代表们白天走访农户、察看现场,晚上整理资料、分析问题,最终形成《关于加快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等建议。

“入户走访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镇人大代表王卫初说。入户过程中,代表们不仅关注烘干设施建设,还深入了解农户需求,收集到“降低烘干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意见建议12条,为镇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跟踪督办促落实 项目建设提质效

入户走访报告提交后,三里镇人大主席团持续跟踪督办,并于2023年初将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代表视察等方式,督促政府落实相关建议。

“项目建设进度如何?”“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服务质量怎么样?”今年4月,三里镇人大主席团组织部分县、镇人大代表对建设情况进行视察。代表们实地察看设备运行五星村区域性烘干中心情况,与农户、技术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代表们的监督下,我们的项目建设少走了很多弯路。”五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王来飞说。针对代表提出的“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技术培训”等建议,五星村区域性烘干中心的项目方及时调整方案,新增色选机和去石机,并组织技术人员培训,确保项目建成后发挥最大效益。

据统计,在人大持续监督推动下,近三年来三里镇已投入专项资金160万元,新建区域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2个,新增烘干设备6台(套),日处理能力突破110吨,机械化烘干率提升至3.05%以上。

创新机制聚民智 代表履职显担当

“建议在更多村屯建设烘干点”“希望降低烘干费用……”在三里镇各人大代表联络站每月开展的代表进站活动中,代表们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三里镇人大主席团创新代表履职方式,通过接待选民、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文润合作社社长李文和镇人大代表王明科在古立村烘干中心设立代表联系点,定期接待种粮农户。“代表就在身边,我们的声音有人听、问题有人管。”种植大户曾福标说。针对农户反映的“烘干成本高”问题,李文及时向镇政府反映,推动出台了烘干补贴政策,每吨稻谷补贴20元,切实减轻了农户负担。

在项目验收环节,三里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具有专业背景的代表参与监督。“我们要对每一台设备、每一项指标严格把关。”农机专家林杰说。在代表们的监督下,全镇新建的烘干中心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设备合格率100%。

“人大监督不是挑刺,而是助力。”县人大代表李亿华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代表作用,在烘干中心运营管理、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加强监督,推动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这项惠民工程真正惠及广大农户。

如今,粮食烘干中心已成为三里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调研发现问题到督促解决问题,从项目建设到运营管理,人大监督贯穿始终。在这场保障粮食安全的攻坚战中,三里镇人大以实实在在的监督成效,诠释了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担当与作为。

文字:梁   亮

初审:陆艺炜

终审:孙海源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