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人”里藏着乡村振兴“甜蜜密码”
“位于基地附近的螺山物流园充电站投入使用后,方便了收购哈密瓜的新能源重卡充电,多亏了韦代表的好建议。”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兴农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韦军说。
韦军口中的“韦代表”,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24年第二季度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和律村党委书记韦恒焦,他既是兴农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也是桐岭镇哈密瓜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漫步和律村彩绘巷道,曾经的臭水沟变身“清风荷塘”、杂草空地变身村民“后花园”、杂乱农院变身“美丽庭院”……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借香甜哈密瓜实现了蜕变。
和律村曾是人多地少的贫困村,人均耕地仅有0.6亩,贫困发生率高达20.2%。以前,村民主要种植玉米、木薯等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极低,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看着乡亲们为生活奔波却难以摆脱贫困,韦恒焦与其他村“两委”干部内心焦急,但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渴望从未熄灭。
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在任的村“两委”干部了解到在其他地区种植哈密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便思虑和律村地处北回归线上,具备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何自家的哈密瓜产业却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个问题让他们陷入了思考,也更加坚定了要发展哈密瓜产业的决心。
为了改变现状,韦恒焦与村“两委”干部四处奔波,向农业专家“取经”,虚心请教种植技术;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先进经验,不断复盘总结。2016年,在他们的努力下,兴农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还吸收50户贫困户入股,让村民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共同参与产业发展。2018年,村党委整合零散土地,建起560亩连片大棚基地,并引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过不断尝试和改良,现已培育出糖度高达18%的“金美人”哈密瓜品牌。随着品牌逐渐被市场认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哈密瓜不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还远销东南亚国家。
“我们把低产低效的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种植哈密瓜,现在每年年底不仅可获得保底1000元/亩的土地租金,还可以作为股东享受年底二次分红。”村民陈小莉笑着说,“平常到合作社务工还有收入,一个月可有三份收入呢,这个哈密瓜真甜!”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韦恒焦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他积极履职尽责,时刻关注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他提出降低土地流转税率、加大对乡村振兴的资金支持、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建议,希望能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一条《利用电商拓宽哈密瓜销售渠道的建议》,催生了签订产销协议、带货直播、团购等多种形式的销售模式,让和律村的农产品搭上了“网络快车”,顺利“出山”,大大拓宽了销售渠道。
又如为提升哈密瓜果质,他提出《关于和律村委哈密瓜大棚低矮破旧影响生产收入急需升级改造的建议》得,到了政府部门重视,投入资金450万元对8万平方米的哈密瓜生产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进行改造升级,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解决了土壤改良、机械化施肥、自动化育苗、流水线一体分选打包等生产环节全面机械化,实现水肥一体化、全过程监测等现代化管理。
如今,哈密瓜的“藤蔓”还在不断延展。通过“金美人”哈密瓜这个特色品牌,和律村先后发展起沃柑、百香果、凤尾菇、生猪、鸵鸟等特色产业。目前,村集体经济营收突破1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370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薪金等形式增加了收入,和律村也实现了从“一贫如洗”到超亿元“一村一品示范村”再到“全国文明村”的发展蝶变。
韦恒焦明白,推动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跟上。近年来,和律村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村级联合工会,建设篮球场10个、文艺戏台8个,公共文化场所日益完善。聚焦“一老一小”等群体需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70多场,形成“夜话小广场”“小小少年村BA”“老来伴”等文明实践品牌,还常态化组织村内留守儿童开展公益乐学、剪纸、“我在文明实践站过寒(暑)假”等系列活动。
曾经,和律村盛行“一户做酒席,全村来吃席”的传统,红白喜事大摆宴席、相互攀比,给村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韦恒焦担任村党委书记后,经常到吃喝风比较盛的村屯,给大家算创收账、产业账、文明账。在他的努力下,如今村内办酒席不超25桌,白事酒席不超3天,随礼不超200元,文明之花在和律绽放得更加美丽。
七月的和律村瓜果飘香,收瓜车辆穿梭,村民笑靥如花……看着这一切,韦恒焦感慨万千:“从曾经的贫困村到现在的亿元村,我们走得很不容易,但也很坚定。哈密瓜改变了我们村的命运,未来还要继续把这个产业做精做优,让更多的人尝到这份甜蜜,让和律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韦恒焦的带领下,和律村正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大步前行,“金美人”哈密瓜也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甜蜜故事。
文字:滕少娟
初审:韦舒月
终审:李珮珮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