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上听民意,让立法走进群众家门口
近日,来宾市兴宾区锦绣家园小区举行了一场“小板凳会议”。街坊邻里搬来小板凳围坐楼下,围绕家长里短、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向立法信息员提出一条又一条的建议:
“我建议应当明确二次供水的楼层高度。”
“在运行维护费用方面,我建议收费项目和标准必须在小区公示并接受价格主管部门的监督。”
……
社工卢刚蹲在人群中一一记下大家的建议:“这样饭后聊一聊,不耽误时间又无隔阂,居民们更敢说。”
把小板凳上收集到的民生关切精准转化为法律条文,这是兴宾区人大常委会纵深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入立法实践的真实写照。
“没想到,我提出的‘占用夜间停车区域和免费道路停车位不能超过48小时’建议被采纳了,我们老百姓也能参与立法工作!”居民陆桂逢的话语里满是自豪。她口中的建议,如今已写入《来宾市停车场管理条例》第五章第四十三条。
兴宾区人大常委会构建“专家+实践”双轮驱动机制,组建以分管副主任为组长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小组,吸纳法律专家、行业骨干、实务工作者等作为立法信息员,深度参与法规草案论证、调研评估工作,确保立法内容既符合上位法精神,又契合地方实际。河西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11名立法信息员,通过“小板凳+立法”模式,把采集处开到了街坊邻里的家门口,在《来宾市停车场管理条例》制定过程中,结合数据分析提出“夜间停车区域限时管理”条款,有效破解“僵尸车”难题。
为了让立法更接地气、更聚民心,兴宾区人大常委会规范阵地建设,建成区人大常委会、河西街道、小平阳镇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及57个信息采集站,配备人大代表、退役军人、教师等立法信息员队伍,通过“小板凳+立法”模式召开“家门口”立法座谈会100余场,收集群众意见300余条。拓宽民意参与渠道,线上搭建微信群、QQ群等互动平台,实现立法意见“云征集”;线下升级延展“小板凳+”实践,在社区广场、田间地头召开座谈会,并组建流动意见采集队上门问询,让民意表达“零距离”。
据了解,2022年以来,兴宾区人大常委会围绕18部法规草案开展实地调研30余次,收集专业建议214条,其中14条被采纳,推动立法从“纸面”走向“地面”;2023年以来,邀请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对已实施的地方性法规开展执法检查5次,动态监测法规实施效果,推动立改废释有机衔接,深化监督闭环体系。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