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农业托起群众“金饭碗”

——记象州县第十八届县人大代表桑俊斌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7-10

盛夏的象州,骄阳似火。在罗秀镇军田村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里,鲜紫油亮的茄子挂满枝头,红彤彤的西红柿像小灯笼,五彩椒在阳光下格外水灵。工人们麻利地采摘、分装,笑声不断。

带领他们干活的,不是本地老农,却是一位带着山东口音的人大代表桑俊斌。这位从“蔬菜之乡”寿光走来的企业家,把根扎在了离家千里的象州,用十余年积累的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经验,为这片土地的传统农业注入“数智”新动力。

“陈登俊,这两天棚里温度控制得怎么样?新上的滴灌还顺手不?”桑俊斌弯着腰钻进一个番茄大棚,熟练地查看叶片长势,边看边和正在劳作的村民陈登俊聊起来。

作为象州县人大代表、山东群农耕丰农业集团董事长,桑俊斌的履职调研就在这田间地头。

“象州好山好水好物产,咋能让好东西卖上好价钱?”当选代表后,桑俊斌跑遍了县里的种植基地、农户家,他发现了症结:缺一个像样的交易平台和现代化的流通链,“好东西窝在地里,卖难;市民想吃新鲜的,买贵。”

桑俊斌坐不住了,提出关于加快象州县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的建议被郑重提交。这个“金点子”很快得到县里重视。

如今,崭新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拔地而起,桑俊斌更忙了。他像个“大管家”,把分散的资源拢起来,琢磨着怎么“从地头到餐桌”一条龙服务。线上电商玩得转,线下渠道也铺得开,象州的优质农产品销路一下子宽了,价格也稳了。

“以前愁销路,现在桑代表帮我们搭台子,种得安心,卖得也舒心!”一名种植大户感慨道。县里配套的好政策,更给农业升级吃了“定心丸”。

桑俊斌常说,企业长在象州,根就得扎在群众里。他惦记的不光是产业发展,还有乡亲们的冷暖。

去年四月,他带着米面油和厚厚的“红包”,走进了象州镇古才村和寺村镇花池村的困难家庭。“桑代表来了!”在村民韦庆生低矮的老屋里,老人紧紧握住桑俊斌的手,声音有些发颤:“党和政府记挂我们,还有像您这样的好心人帮衬,这心里头,暖啊!日子再难,也有奔头了!”

那次,桑俊斌自掏腰包36000元,把温暖送进30户困难家庭。

今年开春,象州县筹备半程马拉松,他又爽快地赞助4万元物资,“象州水土养人,企业成长靠大家支持,回报乡亲,应该的。”

桑俊斌最拿手的,还是用科技“点土成金”。他领头投资3200万元建起的象州县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基地,成了当地的“明星”。

在这里,泥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无土栽培的蔬菜水灵鲜嫩;点点手机屏幕,就能给大棚通风、浇水、调温;智能监控盯着作物生长,病虫害少了,农药用得精打细算,种出来的菜更绿、更健康。

“这哪是种地,简直是‘绣花’!”一位参观的老农啧啧称奇。

蔬菜大棚里,一片生机盎然。务工村民唐连娇手脚麻利地采摘着辣椒,脸上笑开了花:“我是旁边军田村的,以前要么出远门打工,要么守着几亩薄田。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活干,还能学这些‘高科技’,照顾老人孩子也方便。桑代表这项目,真是给我们村送来了‘金饭碗’。”

像唐连娇这样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的乡亲有100多人,人均年收入能上3万元。这个智慧基地,直接带动周边96户360人受益,其中脱贫户就有25户86人。

看着大棚里忙碌的身影和累累硕果,桑俊斌对未来充满信心:“科技跑得快,智慧农业就是咱乡村振兴的金翅膀!”

这位山东汉子,早已把象州当成了第二故乡。他表示:“作为人大代表,咱有责任把这份‘智’惠带到更多田间地头。重点推进智慧农业技术,搞农产品深加工,让咱们象州的好东西更有竞争力,帮老乡们把腰包鼓得更实!”

桑俊斌的故事,是人大代表一头连着政情、一头牵着民心的生动写照。他用山东汉子的实干,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壮乡沃土,用智慧的汗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繁花硕果,让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在希望的田野上熠熠生辉。

文字:黄   飞 

初审:罗秋玲

终审:韦   欣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