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接力筑地标 一座球馆暖民心
在素有“岭南才子故里”与“桂中红色热土”美誉的象州县寺村镇,一场关于“幸福地标”的接力赛已持续十年。这不是田径场上的竞技,而是该镇连续三届人大代表以责任为笔、汗水为墨,在为民服务的履职答卷上书写的动人篇章。走进敞亮的寺村镇体育馆,群众的笑脸便是最响亮的答案。
破局:顺民意谋良策,代表甘为“拓路石”
寺村镇有着优良的体育传统,全民健身氛围浓厚,曾培养出举重世界冠军李争、韦胤廷,多名篮球健将入选市、县代表队。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露天灯光篮球场却逐渐成了制约群众文体生活的瓶颈:球场深陷集镇闹市的拥堵之中,车位难觅。场地空间狭窄,功能单一,因年久失修,西面看台曾发生过坍塌,安全隐患如悬顶之剑。当地群众新建体育场馆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6年,寺村镇人代会成为关键的破局点。时任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寺村社区党总支书记黄成斌,县、镇两级人大代表、社区主任林任生等,带着群众沉甸甸的期盼提出“异地高标准建设寺村体育场馆”的建议。
当镇党委、政府紧锣密鼓调研代表建议办理时,黄成斌、林任生等代表做出了表态:无偿捐献寺村社区储备的约4亩建设用地用于场馆建设。镇党委、政府决定以这4亩地为基础启动建设,但仍需在黄金地段周边征收约2亩旱地,涉及20多户群众。怎么办?
“群众思想工作我带头做。”黄成斌代表斩钉截铁。仅三天,所有征地户便签了字。征地户陈大叔的话语代表了大家的心声:“政府为咱办好事,我一百个赞同。”代表的公心与担当,瞬间打通了项目落地的“最先一公里”。
坚守:风雨兼程五载,化身工地“守护人”
蓝图落地,困难接踵而至。建设一座规范的室内体育馆,里里外外预算超千万元,资金需多方筹措,项目需逐步整合,建设过程注定漫长。
五年风雨路,黄成斌、林任生、仇爱文等多位人大代表坚持到现场督进度、查质量、保安全。建材是否合规、地基是否坚实、工艺是否达标……监督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代表们几乎天天来,一点细节都不放过。”一名老工友感慨道,“有他们守着,大家的责任心都更强了。”千万资金的厚度,被代表们用脚步反复丈量;五年光阴的长度,被信念凝练成责任的分分秒秒。每一根钢筋的绑扎,每一方混凝土的浇筑,都承载着他们为民履职的坚实份量。
赋能:开放共享添活力,点燃小镇“文体热”
2020年11月,凝聚无数汗水与期盼的寺村镇体育馆拔地而起——广西首个乡镇规范化室内体育场馆落成启用。4000平方米的宽敞空间内,4000多个标准座位有序排列,篮球场、气排球场、乒乓球室、休息室、停车场、小商店、展厅、公厕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场馆建成只是起点,如何让它真正成为群众幸福的“加油站”?黄博等代表再次在镇人代会和“智慧来宾人大”APP上建言献策:全天候免费开放、配备公益性岗位管理保洁、定期组织赛事、引入高水平队伍献技。
免费开放的寺村体育馆成为沸腾的“人气磁场”。启用近五年来,进馆人流突破120万人次,年均24万人次。这里已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文化活动超310场次,年均60余场。
“坐在这么漂亮的球馆里看比赛,太幸福了。”球迷黄大爷的感慨,道出了无数群众的心声。昔日的露天隐患场,如今蝶变为点燃全镇幸福的闪亮灯塔。
传承:棒棒接力显担当,代表为民“不后悔”
五年辉煌运营的背后,是寺村社区连续三届人大代表的薪火相传和默默奉献。从黄成斌、林任生,到黄博、仇爱文,再到现任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吴靖军,为民履职的接力棒在代表们手中稳当传递。
场馆的日常管理与保洁,有他们监督的身影;赛事活动人流如织时,他们是秩序维护员、交通引导员;台风暴雨来袭,他们第一时间组织疏散;比赛进行中,他们化身为“文明劝导员”,耐心引导观众文明观赛。琐碎庞杂的事务,从未消磨他们的热情。
十年接续监督,十年倾情奉献。寺村镇体育馆的拔地而起与高效运转,成为人大制度优势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代表们用“监督、支持、参与、奉献”的履职闭环,筑就了城镇新地标,托起了群众的幸福感。
图文:罗成贵 蒙建彪
初审:罗秋玲
终审:韦 欣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