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沉泥腿子”乡村产业“拔节生长”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5-15

“莫代表,这竹叶子咋有点发黄呢?”五福村麻竹基地里,脱贫户李大叔蹲在竹林里,拽着正在查看笋情的人大代表莫明科的袖子直犯愁。莫明科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快速记下问题,又弯腰扒开土层看根系:“别急,下午就叫技术员来会诊,保准不让你家竹子‘闹毛病’。”

这是武宣县三里镇人大代表扎根产业一线的日常缩影。三里镇人大主席孙海源常说:“代表履职不能飘在天上,得踩进泥里。咱们的阵地不在会议室,就在田间地头。”带着这样的理念,全镇98名各级人大代表把“办公室”搬到了竹林里、果园中、水渠旁,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子。

当代表就要当“头雁”,带着乡亲“土里刨金”

莫明科蹲在竹林里,随手掰断一根竹枝,露出粗糙的掌心说:“2018年我提出种麻竹,好多老乡说‘这玩意儿能当饭吃?’”他认准了麻竹产业能富民,干脆自己先“试水”——创办祥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着几个党员种了200亩。

“人大代表就是要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莫明科拍着胸脯说。为了打消群众顾虑,他把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的活动搬到竹林里,办起“田间课堂”,免费教村民种竹技术。

62岁的脱贫户王大爷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场景:“莫代表蹲在泥里,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给竹苗培土,裤腿儿上糊的全是泥,比咱农民还像农民。”

如今的五福村,400亩麻竹随风摇曳,竹笋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合作社采用“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模式,每年开展20多场技术培训,62户脱贫户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剥笋工张大姐擦着汗笑着说:“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剥笋,一天能挣80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在莫明科的带动下,人大代表何秀华又盯上了竹笋深加工。“光卖鲜笋利润低,得让竹子‘吃干榨尽’。”她四处奔走调研,创新“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机制。2024年,仅竹笋加工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1万多元。村民们编起顺口溜:“何代表点子妙,竹笋变成‘金条条’,加工车间隆隆响,腰包鼓得硬邦邦!”

群众的难就是代表的“题”,咱得把问题“揪”出来

“陈代表,您尝尝这李子,酸得牙都快掉了。”赖村果农赖叔抱着一筐皱巴巴的胭脂李,找到人大代表陈礼诉苦。原来,三里镇的胭脂李名声虽响,但一直面临产量低、品质差、销售难问题。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履职清单’。”陈礼把赖叔的话记在心里,连续半个月泡在果园里,蹲在树下观察李子生长情况,与果农到集市调研销售情况。在镇人代会上,他提交了《关于打造精品胭脂李产业的建议》,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列为重点督办事项。“镇人大主席团说了,产业问题不能拖,得让代表建议‘落地有声’。”

为了帮果农解决技术难题,陈礼跟着镇政府工作人员跑去农业农村部门,争取到了17万元专项资金。可是,防虫网怎么搭?包装盒啥样式?他带着果农们一遍遍地商量、试验。如今的赖村千亩李子园,300亩防虫网如白色巨网覆盖枝头,成熟的胭脂李紫里透红,套着“三李飘香”的精美包装,单价一下涨了2.5元。果农们笑着说:“陈代表给李子‘穿’上了‘防弹衣’‘花衣裳’,现在李子成了‘金果子’。”

代表群众“心连心”,民意直通“零距离”

“以前想找代表提意见得跑好几里路,现在掏出手机扫码就行了。”双龙村村民刘大姐演示着“民意直通”APP。

三里镇人大创新搭建“线上+线下”民意平台,在15个行政村都贴上了“扫码提建议”的二维码,群众随时随地“指尖问需”。

“别小看这小小的二维码,去年我们收到的4条建议,全是通过它收集的。”管理后台人员点开记录,“你看,有群众反映交通道路出行问题,有说夜间路灯不亮的,还有提议清理沟渠淤泥的,也有企业反映在推行项目过程中存在困难,每条建议都有编号、有回音。”

从“指尖问需”到“脚下沾泥”,民意直通的桥梁在线上线下同步架起。“扫码提意见”不再是简单的数据流转,镇人大构建的闭环机制让每个二维码都成为民情监测点,每条建议都化作代表履职指南针。其中,有一条记录着双龙村,人大代表钟明初成了群众口中的“水渠书记”。

去年夏天,钟明初走访发现,村民们总念叨“甜柿好吃,水难浇”。上李屯近300亩大秋甜柿,一到雨季涝得根烂,旱季又干得叶子打卷。“老百姓的‘心头病’,就是我们的‘攻坚令’。”钟明初干脆在村里搭起“临时办公室”,白天跟着村民看水渠,晚上围着火炉开“院坝会”,整整3个月,终于推动建成1100米排洪渠道,把群众期盼的“问题清单”变成了幸福生活的“满意答卷”。

泥土里长出“金凤凰”,振兴路上“代表红”

夕阳西下,三里镇的麻竹加工厂里机器轰鸣,新收的竹笋被送进生产线,变成一袋袋包装精美的笋丝;赖村的李子园里,果农们忙着给胭脂李套上防虫网,准备发往广州的商超;双龙村的甜柿基地,排洪渠里的清水潺潺流动,倒映着枝头沉甸甸的果实……

“你看这竹林、果园、水渠,哪一处没有代表的脚印?”孙海源站在麻竹基地,望着漫山遍野的翠绿,眼里满是欣慰,“我们常说‘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为人民’,怎么为人民?就是要把根扎进泥土里,把心贴在群众上,让产业在‘代表红’的引领下‘活起来’,让老百姓的日子‘火起来’!”

如今的三里镇,98名人大代表就像98颗“红色种子”,撒在希望的田野上,长出了产业的“参天大树”。他们用沾满泥土的履职笔记,写下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担当。正如村民们所说:“只要代表肯‘沉下去’,咱们的日子准能‘活起来’!”

文字:梁   亮

初审:梁   亮

终审:陆艺炜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