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工作法助力代表建议办理提质增效
“关于尽快重建马坪镇龙兴村委大曹村河坝的建议已顺利办结,关于实施龙岩村二厘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建议也已办结,关于在全县职工中普及匹克球运动的建议,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近日,代表工委主任覃静在向象州县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时自信满满地说。这是象州县人大创新推行“1123”工作法助力代表建议办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象州县人大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推行代表建议办理“1123”工作法,以人大代表建议提得好、政府办得好、代表评得好、社会反响好的“四好”为目标,切实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提质增效。
建立一套资金保障机制,破解资金瓶颈难题
代表建议办理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资金保障非常关键。长期以来,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常因资金不足难以推进。许多民生项目虽小,但因缺乏资金支持,只能以“暂时不能解决”或“暂缓解决”为由答复代表,极大制约建议办理的成效。2022年底,象州人大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向县委提出建立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的请示,县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经研讨,将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纳入年度县财政预算。
从2023年起,县财政每年划拨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重点建议。例如,《关于重建罗秀小学桥的建议》,代表已连续三年在县、镇人大会议上提出,但因无资金来源一直未能解决。经过调研,县人大决定使用代表建议专项资金70万元予以解决,仅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解决了罗秀镇中心校、中心幼儿园及附近村庄一万多名师生和群众的出行难题,守护学生和群众的生命安全,社会反响强烈,赢得群众一致好评。
设立一个备选项目库,提升建议精准度
代表建议质量不高,尤其是针对性不强、精准度较低,是制约建议办成的又一重要因素。为破解这一难题,象州人大从实际出发,以调研为先导,以试点为先行,设立了代表建议“备选项目库”,通过“问题收集—流动议事—征求意见—项目入库”等流程,提高代表建议的精准度,提升建议落实率。
乡镇人大通过征求意见、召开会议,经讨论决定将代表建议列入项目库。乡镇人大主席团根据建议的办理层级,经过整理修改,转化为相应的人大会议期间代表议案、建议,再从大会建议中确定重点建议开展民生实事项目票决。从备选项目库里转化代表建议的方式,从源头上提高了代表建议办理的质量。例如,2024年试点乡镇水晶乡代表建议备选项目入库17件,转化为代表建议15件,成功办结14件,办结率93.34%,比2023年提高3.34%。
推行“双领双评”工作机制,压实办理责任
“双领双评”工作机制是象州县压实建议办理责任、提高建议办理质量的工作方法。“双领”即县人民政府领导领衔办理,县人大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双评”即把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考评,并开展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先进单位评选工作。
2025年初,在代表建议交办会议上,象州县常务副县长亲自部署安排,对于重点建议,则实行每个建议由一名县政府领导领衔办理,一名县人大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机制。每年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分别带领督办组,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急需解决的部分建议进行重点督办。其中,《关于建设寺村镇花池村委热水村冷水饮水项目建议》通过双领衔办理,项目顺利列入2023年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库项目,落实项目资金165万元,2023年11月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热水村只有热水没有冷水的问题已成为历史。
强化“三再”工作措施,助力建议落地见效
每年6月,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大多已完成答复。但是,不少部门在答复代表时,由于还没有项目支持或者项目只做到一半,导致答复结果B类占比过高,代表建议办结率低。
从2023年开始,为了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象州人大创新“三再”举措(即再调研、再推进、再答复)。如:在办理《关于加快建设县城至象州古象温泉355国道路段的建议》时,因上级补助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未能足额到位,导致项目至今施工进度缓慢,群众反映意见大。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解决修路资金问题,项目于2024年10月底已完工通车,至此该件建议办理由B类转为A类。2024年,经过“三再”措施,促使从起初的A类22件、B类30件、C类4件,转化为A类40件、B类13件、C类3件,办理质量明显提升,代表满意率达100%。
象州人大通过创新推行代表建议办理“1123”工作法,切实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从“纸面”落到“地面”,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字:罗秋玲
初审:杨洁珍
终审:韦 欣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