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扎”进田里办实事 高标准农田变“聚宝盆”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4-23

机耕道修得宽不宽?水渠能不能蓄住水?这是三里镇人大代表最挂心的事。2024年底以来,为让田里的粮食增产、老乡的腰包鼓起来,三里镇人大出谋划策,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件大事办到了乡亲们的心坎里。

当“传声筒”,田里的麻烦全明白

三里镇的人大代表最近多了个新外号——“田埂传声筒”。为让高标准农田修到乡亲心坎里,他们扛着笔记本走在田埂间、蹲门槛唠嗑、开院坝会,把老乡们对水渠、机耕道的“牢骚话”全记成了“履职账”。 

“这渠才手腕粗,天干时哪够灌水嘛?”三江罗大哥蹲在田边直摇头。覃庆美代表一听,立马趴在渠边量尺寸、查走向,前前后后跑了4个村屯,收集了18条“土意见”:有的说水渠太窄、有的嫌机耕道太陡,最揪心的是三江等3个屯的灌溉渠“喝”不饱水,500多亩地总闹旱。 

问题摸清楚了,覃庆美直接“拽”着施工方到田头“对账本”。“渠道得加宽,涵管得换大,渠头得挖低。”针对三江提的排水难问题,覃庆美掰着手指头列了一堆整改项:把11条“细肠子”渠道改成宽渠,把1处40公分的小排灌渠换成粗涵管,把4处高出来的渠头挖低20公分。

如今再看那片地,新修的渠道像“田埂血管”一样透亮,水“哗哗”地往田里钻。苏大爷蹲在渠边洗手,笑得满脸褶子:“以前浇地靠肩挑,现在拧开阀门就来水,代表们这是给庄稼安了‘自来水管’啊。”这一改,500多亩地彻底告别“望天收”,老乡们都说:“代表们的眼睛比GPS还准,哪里缺水缺路,一眼就瞅明白了,比咱还懂种地。”

当“和事佬”,矛盾在田埂上就地化解

在三里镇东泉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场“蔗路矛盾”曾让农户和施工队争得面红耳赤。2025年1月,62户农户的甘蔗正待收割,可机耕路施工要占用地块,双方互不相让。关键时刻,人大代表化身“田埂和事佬”,用接地气的办法把“死结”变成了“顺绳”。 

“路不修,农机进不来;蔗不砍,老百姓一年收入泡汤了啊。”看着地里的甘蔗,人大代表陈业南直发愁。原来,施工队为了抢工期,欲占地修机耕路,可甘蔗收割期就这半个月,耽误了收割,群众损失可不少。

“两头都是急事,得想办法两头顾。”人大代表陈业南蹲在田埂上琢磨出“土招”——要找糖厂提前发放蔗票了,这么一思考,他立马跑去糖厂,对接审批,协调收割顺序,落实运输车辆,不到一个星期便让62户农户全部拿到蔗票,收割机比原计划提前3天进场。看着节节分明的甘蔗装车,施工队也趁热打铁启动清表,农户们主动帮着搬开地头杂物:“代表都这么用心,咱们得给工程让让路!”

“其实百姓都讲理,就是缺个沟通的‘桥梁’。”陈业南说。调解时,他没讲大道理,而是帮农户算“经济账”、替施工队排“时间表”。

当“监工头” 质量不过关就得返工

三里镇的高标准农田工地上,有一群戴着红袖章的“特殊监工”——人大代表和村级监委成员,他们每天扛着卷尺、带着笔记本“泡”在工地,专挑施工中的“刺儿”,硬是把“差不多”变成“必须达标”。

“这渠道比田面低了10公分,水咋能往田蓄水?”谢志忠代表用卷尺一量,当场喊停施工。原来,他们巡查时发现8座机耕桥修得过高,农机上下颠簸;10米长的渠道地势低洼,蓄水成了难题。监督小组二话不说,把施工方负责人请到现场:“桥降15公分,渠垫高10公分,明天必须返工。” 

在代表们的较真儿下,2025年三里镇将新增4298亩高标准农田:45条总长8800多米的“三面光”沟渠,像毛细血管一样铺满田间;13条8300多米的硬化机耕路,直通每个屯的地头。这些“田埂血管”和“农机大道”,真正让3650户1.4万人受益,每亩地预计多收50余斤粮食。

“以前修水利看‘差不多’,现在代表们拿尺子量、拿政策卡,比咱种地还有办法。”台村农户苏喜庭蹲在新修的渠边,用鞋底蹭了蹭光滑的渠壁,“你看这活儿,严丝合缝的,下再大的雨也不怕冲垮!” 

如今走在三里镇的田埂上,随处可见“代表监督公示牌”,上面晒着监督电话和整改清单。乡亲们纷纷表示:“有这些‘铁面监工’在,咱们的‘饭碗田’算是保住了!”

文字:梁   亮

初审:梁   花

终审:孙海源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