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监督+代表行动”双轮驱动 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春耕时节,兴宾区人大常委会以监督促整改、以履职强实效,推动耕地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通过“人大监督+代表行动”双轮驱动,一季度全区耕地保有量突破227万亩,推动自然资源部门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3.2万亩,卫片执法违法比例压降至7.61%达历史最优水平,助力耕地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人大力量。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兴宾区人大主动作为,走在前、作表率,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引导群众树立耕地保护意识,共同参与到耕地保护行动中。全区15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的足迹遍布兴宾大地,他们不仅是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更是耕地保护的“守护者”。在代表们的推动下,一批流出耕地得到有效整治和复垦,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耕地保护的关键。今年3月,兴宾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树参亲自挂帅,率调研组深入北之江流域昌林花园站、良塘镇、七洞乡等重点区域,开展水资源保护联动监督调研。通过实地勘察水系治理、农业灌溉设施运行及生态修复工程,督查流域内水资源集约利用与耕地保护协同推进情况。调研组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政府投入3.2亿元贯通桂中治旱干渠迁江段,形成17.5公里辐射10村的“自流灌溉+智能排灌”体系,破解10万亩“望天田”灌溉难题,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兴宾区人大创新建立“代表联络站+项目专班”联动机制,组织人大代表全流程监督“旱改水”项目。在代表们的持续监督推动下,532亩零散旱地实现“小块并大块”转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2万亩,治旱工程供水1.64亿立方米,15个乡镇111.58万亩耕地构建现代化灌溉网络,实现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田”的历史性跨越。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兴宾区人大正在持续深化“监督—整改—跟踪”闭环机制,通过专项审议耕地保护工作方案、开展“田长制”落实情况满意度测评等举措,确保耕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筑牢耕地保护红线,为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为乡村振兴夯实生态本底。
文字:潘 琦、黎丽双、
初审:潘 琦
终审:莫祖才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