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蔗”里的人大故事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3-24

春日的桂中大地,暖阳洒遍兴宾区桥巩镇的万亩蔗田。智能农机轰鸣穿梭,农技人员俯身查看蔗种出芽率,人大代表与种植大户围坐田埂谋划产业升级…… 一幅人大推动、政府发力、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代表牵头啃下 “硬骨头”。在吉林村,曾经 “弯腰驼背种甘蔗” 的传统模式被 “北斗导航+无人驾驶” 农机彻底颠覆。为改变传统种植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桥巩镇人大代表、副镇长李晓煜牵头成立农机推广专班,整合桥巩镇中大型农机60多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传统的种植模式正大步向专业化、智能化迈进。

如今,宽窄行1.9米种植模式和“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正越来越多被运用到甘蔗种植生产中,全镇机械化种植率突破 85%,每亩节省人工成本 400 元。 “过去种甘蔗是体力活,现在变成了技术活!” 种蔗大户谭坤说。

代表带队开启“甜蜜革命”。在岜山村千亩高产示范田,桂糖42、44、49号蔗苗正舒展新叶。这一系列由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培育的优良新品种,含糖量达 14.2%,亩产突破 8 吨。兴宾区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王健菲主动邀请广西农科院专家到桥巩镇农科所开展绿色高产高效糖料蔗种植技术推广,并多次组织人大代表现场学习先进种植技术,推动建立 “科研院所+基地+ 农户” 推广体系。同时,组织代表将 “优化甘蔗品种扩大种植面积” 列为重点建议,促使政府出台 600 元/亩脱毒种苗补贴政策。目前,桂糖 42、44、桂柳05-136等优质品种覆盖率达 91%,全镇甘蔗亩产从 5.8 吨跃升至 7.2 吨。

代表攻坚破解 “碎片化”。面对土地零散难题,来宾市人大代表、文武村委副主任李世华带头流转自家15亩土地,并动员260户村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高产高糖“双高”基地面积达2500亩。镇人大组织代表开展 27 场民意恳谈会,形成《糖料蔗产业规模化发展建议》,推动政府创新 “保底收益 + 二次分红” 模式。如今,全镇建成 54 个连片 “双高” 蔗区,种植面积达7.3万亩,户均年增收1.2万元,昔日 “巴掌田” 变身 “聚宝盆”。

代表监督延伸 “产业链”。走进桥巩镇农科所甘蔗产业融合示范园,全产业链开发让一根甘蔗身价倍增,脱毒蔗种培育、机械化种植、蔗叶青储饲料、有机生物肥料、生物质燃料加工等链条多向延伸。该镇人大连续三年将 “延伸蔗糖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列为监督重点,桥巩镇政府成功引进绿元有机肥公司、寿坤蔗种良繁公司岜山青饲料加工公司等一批企业。

针对蔗叶焚烧污染问题,人大代表覃鸿京提出 “秸秆收储+生物质发电” 建议,促成2个秸秆回收站建成,蔗糖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带动3000多名群众家门口就业。

如今的桥巩镇,红水河畔蔗浪翻滚,智能农机往来穿梭,加工园区机器轰鸣。2024/2025 榨季全镇甘蔗总产量达 40 万吨,糖料蔗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正如桥巩镇人大主席韦彦亦所言:“从‘种得好’到‘卖得好’,从‘一根蔗’到‘一条链’,人大代表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这个春天,在代表们的持续助力下,桥巩镇正沿着 “机械化、良种化、规模化、全链化” 的振兴之路阔步前行,让甜蜜事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字:覃禹铭

初审:覃禹铭

终审:黄新亮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