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结硕果 乡村振兴展新姿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5-03-12

三月春风暖,党旗别样红。3月7日,在武宣县三里镇五福村的麻竹种植基地,活跃着一支 “红马甲”队伍,松土、锄草、施肥,胸前的徽章与翠色竹叶交相辉映。这是武宣县人大机关以“党建红”引领“产业强”的生动实践。

武宣县人大机关以“人大助力乡村振兴”为载体,以“党建+”抓手,通过支部联建强支部、抓产业、优服务,真帮实扶,让党旗在产业振兴、服务群众一线高高飘扬,持续助推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

强基铸魂,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

持续以“党建+乡村振兴”为统领,用心用力抓强支部,强化帮扶村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一方面,由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党组成员担任“理论导师”,定期入村讲授专题党课。结队来,先后选派机关2名党员任五福村第一书记,平时注重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督导作用,督促指导村党总支部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筑牢农村党员理想信念,让农村党员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近三年来组织召开党员大会14次、支委会37次、上党课6次。

另一方面,坚持把培养和发展乡土人才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注重从青年、大中专毕业生、优秀致富带头人中培养后备干部和发展党员,不断发展壮大乡村振主力军,为五福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近三年来,共发展党员2名、预备党员转正2名、积极分子7名、入党申请人10人,结对培养后备力量5名。推动五福村实现党员零违纪、阵地全达标、服务全覆盖的“三提升”,村级党组织焕发新活力。

产业造血,激活共同富裕“新引擎”

武宣县人大机关作为五福村后盾帮扶单位,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与村党组织、群众骨干研究探索兴村富民路子。派驻五福村的历任第一书记和五福村党支部密切配合,在走访160多户群众、组织外出考察学习6次、邀请专家到村指导12次后,并召开村“两委”班子成员、群众代表、户主等会议14次深入研讨后,最终选定适合种植的中国台湾麻竹笋作为村里发展主导产业。

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机关党组书记等多次深入五福村调研产业发展等情况,推动解决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等瓶颈问题7项,成功协调酸笋在日新百货超市、机关饭堂、学校食堂等上架开售。仅2024年就争取到50万元资金,帮助建设新村委大院,并争取武宣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落实经费4万元建设竹笋加工厂。

与此同时,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联合五福村党总支部每年都组建“党员先锋队”,持续开展种植竹笋、挖竹笋、修水利等志愿服务活动,共帮助解决施肥配比、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23个,带动周边沙手、甲村、下莲塘片区连片种植麻竹400余亩,形成规模效应。目前,该产业已解决37人就业问题、带动45户农户增收,实现了村集体增收超万元。

2024年10月,武宣县人大机关党支部联合三里镇党委、五福村党支部引进广西粤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包村里大藤峡抬填区2800亩发展种植马铃薯,为助农增收开出了新通道,银色地膜铺就的“致富路”正向着远方延伸。

服务暖心,架起党群连心“彩虹桥”

“何大爷,又准备申报今年的产业了,今年准备种什么、养什么?我帮您申报……”青年党员李珮珮将慰问品送到帮扶户家中,温暖的话语传递着党的关怀。这是武宣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开展“党员联户•春耕护航”行动的一幕。

武宣县人大机关党支部紧跟党委决策部署,按照“支部引领+党员示范+代表履职”的思路,引导机关党员、人大代表围绕党委中心工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架好协同共治“连心桥”,畅通惠民利民“快车道”。近三年来,县人大机关党支部组织机关全部党员结对帮扶100多户困难群众,通过“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模式,累计帮群众申报产业1000余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50余件,实现惠民政策“指尖申报”,产业补贴“上门办理”。同时,组织党员干部、人大代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6次、清理农田水渠道600米,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件,不断推动党员、人大代表履职前移、服务前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的五福村,百亩竹浪翻涌着致富希望,千亩薯田孕育着丰收图景。今后,武宣人大将持续深化“党建链”衔接“产业链”“服务链”,打造“支部领航、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振兴共同体,推动帮扶联系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文字:何升硬

初审:滕少娟

终审:覃大任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