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绘同心圆 同心浇灌民族花
唱山歌、跳竹竿舞、品尝民族美食、民族体育竞技、狮王争霸赛……近年来,武宣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找准人大助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切入点、着力点,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切实增强各族群众认同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位推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人大工作中
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贯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过程。
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在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作表率、打头阵,带头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党组会议、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及时跟进对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全面系统的阐释解读。
与此同时,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坚持以创建示范活动为抓手,搭建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载体。一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走访一批困难群众、开展一次美化家园活动、提出一件以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代表建议、帮助群众解决一个生产或生活问题等活动得到了壮乡群众的点赞。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如何下好民族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县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要求,常委会班子成员会同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全力参与推动武宣县七星湖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壮大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的实施,督促抓好民族群众过渡期帮扶联系和防贫监测,推动谋产业、促就业、扶教育等一系列帮扶措施有效落实,让各族群众像自家人一样亲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人大机关层面,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交流研讨、专题讲座等方式,积极开展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学习,加强学习党史、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等内容,增强人大干部队伍“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的理论素养。
突出监督实效,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成长沃土
“对于武宣县禄新镇复旦村农田用水难的问题,我们持续跟踪了快一年,终于在11月底建成抽水站解决了400亩农田缺水灌溉的问题,让村民发展生产无后顾之忧。”武宣县人大代表黄恒糯回想起督促推动过程感慨道。
如何把人大工作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大线,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安排2至3个民族工作监督议题,从社会治理、饮水、农业、教育、旅游等各个方面,持续监督政府及其部门民族工作情况,任何时候都将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县人大常委会通过采取“执法检查+审议意见+跟踪落实”的监督模式,组成执法检查组深入到东乡、黄茆、思灵3个镇6个村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并及时跟踪检查落实情况;在常委会会议审议财政预决算等报告时,着重审议民族经济发展要素,建议县人民政府统筹项目、资金时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并持续跟踪,推动武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契机,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创建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敦促县人民政府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政府深挖“擂大鼓”“三乡壮歌”等壮族优秀文化,与大果枇杷、荷花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深度融合。
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该县人大常委会进行了持续监督、跟踪问效,推动一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生项目得以落实。通过跟踪监督东乡镇屯应村供水保障工程,促使102万元建设资金及时到位,解决了该村少数民族群众“饮水难”的问题;通过督促确武宣镇长寿村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道路建设资金509.57万元到位,解决了14个自然屯少数民族群众“走路难”的问题;通过沟通协调,为思灵镇古樟村等6个村发展蔗糖业争取项目资金978.5万元并建成一批糖料蔗产业配套设施,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发展蔗糖业基础设施薄弱难题……
发挥代表作用,破解民族团结进步难点堵点
充分保障各民族代表依法享有参与管理自治县地方事务的权力,采取举办代表专题培训、参加外出学习等方式,提升代表对党的民族基本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知识的理解掌握,切实提升代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和思想主动性。
组建“党员+人大代表+少数民族干部”的民族工作志愿服务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分利用“广西三月三”、端午节等民俗节庆,发挥代表联络站、履职活动中心等平台载体作用,依托武宣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开展壮族歌圩、民族文艺汇演、民族体育竞技比赛等民族特色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此外,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或村委)+基地+农户”模式,助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点)10个,辐射带动各族群众近8万人增收致富,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的建制村有29个。其中,全国、自治区、武宣县三级人大代表,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党委书记韦恒焦以独创的“算账式”工作法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乡村风貌提升等乡村振兴工作,带领村民开展哈密瓜、生猪、蔗糖业等特色种养业,这些产业不仅吸引了150户脱贫群众入股参与经营,每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至4000元分红,还为220多名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该村依托“千亩哈密瓜扶贫产业园”“千亩返乡人才创业扶贫产业园”等年产值总额达到了6400多万元,和律村也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特色产业亿元村”。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眼下,一条具有武宣人大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子徐徐展开,民族团结之花正绚丽绽放。下一步,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将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于人大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为民族团结进步壮美画卷添上了一抹浓墨重彩的“人大红”。
文字:滕少娟
初审:李珮珮
终审:陈泽锋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