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案例条例》开展执法检查
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不发通知、不打招呼,我们就是要看到学校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仓库还需要安装通风设备,防止潮湿和霉菌的生长。”“从业人员健康证下个月就到期了,要尽快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补办。”“厨房地面过于潮湿,需要对排水设施进行改装。”……这是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案例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时执法检查的一幕。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近期,武宣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就《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条例》(以下称《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不断推动解决全县食品安全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全力守护群众美好“食”光。
期间,执法检查组先后深入湖畔幼儿园、幸福市场、广西糖业集团黔制糖公司、广西鸿峰食品有限公司等开展实地检查,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检查各生产经营主体贯彻实施《条例》的情况。每到一地,执法检查组详细查看食品安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环节的台账、从业人员健康证、厨房用具消毒、食品卫生以及企业生产过程、制度落实、监管单位人员配备、监管措施等情况进行检查。
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执法检查组了解到,武宣县先后被评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县”,并以创建、巩固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案例县工作成果为抓手,落实落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守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县各行政村(社区)共聘用154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协助农村集体聚餐报备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条例》实施以来,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共抽检食品8075个批次,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4次;还通过智慧市场监管综合应用平台对全县163家校食堂、5家鲜湿米粉生产企业、4家酒店餐饮等进行监管,实现了实时跟踪监督。
执法检查组指出,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坚决扛起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时刻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把食品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
执法检查组强调,一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品种的日常监管,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对重要领域和重要点位集中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形成覆盖从田间、车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要继续加强源头治理,全面落实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职责,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力量的统筹协调,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强化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各个环节的监管,推动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再上新台阶。三要优化整合监管资源,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持续扩大智慧监管平台应用范围,实行线上线下监管,推动食品经营行业自觉自律。四要加大食品安全执法力度。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食品污染、食品质量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大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品,并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五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教育培训、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条例》学习宣传,积极营造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善于把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固化为管长远、起长效的工作机制,建立食品安全共治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下一步,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将用好执法检查这个“法律巡视”的监督利剑,下沉监督重心、前移检查支点、突出检查长效,更好发挥利剑之利,以法治之力护航发展、保障民生,让武宣这座城市既有“烟火气”,更有安全感。
文字:陈泽锋 滕少娟
初审:滕少娟
终审:覃大任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