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写好“民生答卷” 托起群众幸福生活
——记武宣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黄来玲
“人大代表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服务好群众,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是我们基层代表职责所在,也是我们的履职目标。”武宣县人大代表、通挽镇通挽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来玲说。
自当选县人大代表以来,黄来玲围绕村级发展、村民增收、乡村甜美等履职尽责。在他带领下,通挽村先后获得“自治区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社区”“第二批自治区级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县级‘绿水仙城’建设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五好’基层关工组织”“武宣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聚焦产业振兴 夯实乡村振兴“硬实力”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和关键。为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入,黄来玲始终从群众最盼、最愿、最急、最难的事情做起。在日常履职中,他经常与驻站代表一起深入调研,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小巷和每一个角落,和群众一起共谋发展之路。并将在“夜话小广场”“幸福敲门”“农家庭院夜话”活动中收集到产业发展方面的需求,牵头提出《关于通挽镇通挽村220亩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的建议》《关于建设265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议》得到了镇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投资254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项目已建成,为通挽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眼下的通挽村,柑橘、优质稻、胭脂李、马蹄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还探索形成“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释放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仅2023年,村里种植柑橘、优质稻、胭脂李、马蹄等特色产业达3500亩,为群众每人增收约2000元。
壮大村集体经济 筑牢发展根基
“如何有效盘活村级资产,增加村级收入,带领群众走上富裕路?”这是黄来玲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带领群众致富,他积极带头走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并多次外出取经学习,牵头提出“要加强对通挽村集体资产的盘活,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建议”。在镇人大主席团的积极督办下,2018年争取到200万元用于盘活闲置资产的建设,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并出租用于服装加工,当年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20万元。
此外,黄来玲与村“两委”干部商讨,将出租村委,以此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2023年在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运用村集体经济10万元投资大昌创亿木业扩大再生产,每年收益1万元。2023年度,该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29万元,荣获第二批自治区级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称号。
村集体收入有了,但如何发挥有效效益也成了黄来玲关注的问题。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开发公益性岗位5个,增加了5户低收入户的收入;将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奖励村里优秀大学生31人。
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盘活村集体厂房、引进服装加工厂、发展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藤椅加工厂……通挽镇摆脱了传统以种地为生的单一经济结构,村民们的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年,通挽村全面脱贫,现在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示范村、小康村。
守望邻里和谐 凝聚“同心力”
黄来玲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驻站代表们深入基层调研,听民意、集民智,了解村里基层设施情况,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及资金完善各类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如完成修建道路8.7千米、水利渠道8.4千米、排水排污官网4.75千米、安装太阳能灯525盏、建设各屯广场、修建屯综合楼,保障了村民出行安全和娱乐,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黄来玲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组织网格员围绕婚姻家庭、邻里、土地等容易引发冲突的矛盾纠纷进行“拉网式、兜底式、全覆盖”排查,全面掌握辖区各类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疏导群众情绪,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仅2024年,他直接参与排查调解矛盾纠纷8件,成功处置矛盾纠纷7起,有效稳控群众15户37人。
不仅如此,黄来玲还推动建立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鼓励通挽人大代表联络站的驻站人大代表要把村民摆在首位,以服务村民为立足点。“老百姓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老百姓找到我们,我们要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这是黄来玲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此外,黄来玲还在农村治安防控上花起了心思,组建起一支由人大代表、村民骨干等11人的治安联防队,经常走村串巷进行治安巡逻,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群众生活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村党总支部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既要依法履行好代表职责,又要承担起为百姓服务的责任。我将继续发挥好代表作用,全身心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黄来玲说。
文字:韦洁梅
初审:黄海婷
终审:黄鸿灵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