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责任与担当 描绘乡村共富和美画卷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4-08-20

“良江镇中团村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优势,建议发展辣椒种植产业”“疏浚水利让1000多亩辣椒得到及时灌溉”“从数字产业模式、土地流转整合机制方面,推动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发展”……一条条建议,是张庆合二十年“为乡村建设奉献,为人民群众解忧”的履职见证。

“我本百姓,为民办事为民造福是我的工作。”张庆合是兴宾区第一届至第四届、良江镇第十五届至第十八届人大代表,良江镇中团村委党总支部副书记,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发展的“领路人”群众的“贴心人”。

“小建议”撬动发展新契机。2003年,人大代表、时任中团村委副主任张庆合提交了《关于在中团村发展辣椒种植产业的建议》,直接推动“辣椒种植”成为良江镇重点工作。

中团村主要种植糖料蔗、花生等传统作物,产业基础薄弱,村民收入十分有限。为改变这一现状,张庆合勇当先锋,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等阵地广泛征求选民意见,结合良江镇地理、气候、水资源优势,提出发展辣椒种植产业的建议。

建议得到良江镇人大的重视和支持。于是,张庆合带领一群“农叔”“农伯”到柳州多个辣椒种植区考察学习辣椒种植技术和了解市场需求。学习归来试种成功,他立即动员村里其他群众加入种植队伍。祖祖辈辈都是蔗农,要让村民改种辣椒,没一个愿意。张庆合偏啃硬骨头,“我从身边的叔伯亲戚动员,加上自家的十几亩地,总算凑够200亩,辣椒就这么种起来了。”在他沧桑的脸上,依然清晰地看到当年坚定的样子。

时光荏苒,建议落实见效。良江镇坚持党建引领,人大赋能,以“党建引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了以龙安、中团和思槓等村委为核心的“椒美田园”万亩辣椒种植基地,带动3000多农户种植辣椒,1200多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全镇30%的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因子。

“码上提”照亮村民回家路。拍照、编辑、上传一气呵成,张庆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收集民意“码上提”,全心全意服务群众。

在走访时,有不少村民向张庆合反映,村里没有路灯,晚上出门要打手电筒,不方便更不安全。小问题连着大民生,为了群众不再“望灯兴叹”,张庆合在“代表在线”APP平台反映“中团村民委的新陈和中团两个自然村部分路段没有路灯,建议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该建议得到镇人大主席团的高度重视,经过与党委政府沟通对接,组织群众实地勘察,最终通过“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安装了50盏太阳能路灯。“路灯装好了,亮堂堂的,晚上大家都不在家玩手机了,出来活动和话家常的人越来越多,增进邻里和睦,庆合为我们办了件大实事、大好事!”肖大爷对张庆合发自内心的称赞。

“村中道路窄不方便会车,建议加宽路肩”“村边鱼塘建议安装防护栏”……小小的建议帮助村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张庆合的“举手之劳”,像路灯一样,照亮温暖村民的心。

“定规矩”共建和美新农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和灵魂。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张庆合把厚植尊德尚礼、和美乡村建设提上日程。

“村路巷道、池塘沟渠,庆合带领村里的男女老少拿着铁铲、扫把,埋头铲草、清理垃圾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看着干净整洁的村道院落,村民陆安乐说道。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中,中团村干部群众一起干,共同参与“三清三拆”、“微果园、微菜园、微田园”整治及村中池塘改造工作,累计清理村庄垃圾、沟渠50余处,拆除乱搭乱盖、广告招牌、废弃建筑和危房20余处,建设微菜园、微果园、微田园数十处,乡村处处焕新颜。

为了乡亲少人情之累、树文明新风,张庆合召开村两委班子碰头会,以“立破并举、疏堵结合”的思路,修订村规民约,坚定狠刹人情风、培育新风尚的决心。他先后走访乡贤、德高望重的老人30余人次,召开“小板凳”议事会、“凉亭”议事会23场次,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形成《中团村新村规民约》。“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红白喜事新办、从简、节俭”新村规民约条条紧贴村民生活实际,句句聚焦群众关心话题,潜移默化影响着村民的生活习惯,助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和美新农村。

二十余载岁月交替,张庆合用实际行动诠释“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时刻为民为农,书写着平凡但不简单的履职故事。

文字:韦妮萍

初审:潘   琦 

终审:莫祖才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