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机制赋能人大党建提质增效

策划: 来源: 责任编辑: 叶梦莹 作者: 时间: 2024-07-29

走进兴宾,良江辣椒俏销千里,道路纵横连通“甜蜜”产业,乡村和美,村民生活富裕充实,企业车间热火朝天,12个少数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群众的幸福生活情景,是兴宾区各级人大代表用心用情的履职答卷。

近年来,兴宾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人大赋能,以“党建+”模式,找准党建与人大工作结合点,滋养人大发展新动能,绘就组织强、产业兴、治理优、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组织联建强堡垒,“党建+联络站”引领代表工作出新彩。

“来宾市第六中学作为来宾市兴宾区第二批人才小高地名单进行公示,离不开人大代表有温度的履职服务。”兴宾区人大代表、来宾市第六中学党委书记韦正开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份新鲜出炉的名单,凝聚着兴宾区教育体育系统人大代表联络站16名驻站代表共同履职的努力与付出。该联络站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党建+联络站”建设,探索形成“三先锋三联三帮”模式,在开展“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专题调研中,充分发挥代表“三先锋”(“党员先锋、代表先锋、行业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各中小学校,倾听一线教职工心声,探寻教育质量提升的动力源,并收集整理形成意见和建议,推动义务教育学校人才小高地建设,齐心协力开创我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直以来,兴宾人大强化“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延伸覆盖到哪里”的理念,把“党建+联络站+N”工作模式作为代表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丰富“联络站+N”工作的外延与内涵,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作品牌。来华街道高新社区涉侨工作人大代表联络站,以“党建+联络站+侨务”,常态化开展“我为侨胞办实事”活动,开通侨胞便民服务专窗,快速办理华侨子女落户就读、境外人员暂住登记、劳务派遣等服务,为侨界群众提供专业、高效、有温度的服务。小平阳镇青岭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探索“党建+联络站+产业”模式,形成“现代路基渔业产业园+稻螺种养+旅游休闲垂钓”大型田园综合体,年产2600吨优质水产品,实现年产值1.2亿以上,创造税收550万元。发挥“党建+联络站”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和服务侨民的做法,得到自治区有关部门及自治区领导的肯定。

治理联抓促和谐,“党建+网格”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

探索实行“划片区+进网格”工作机制,依托各社区基层党组织,建立人大代表网格党支部全覆盖辖区工作网,推动“党员+人大代表+网格员”队伍联盟力量相互融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

陶邓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推行“党建+网格”的社区治理模式,将77名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编入矛盾纠纷化解网格中,在先锋党小组开展“选民接待日”活动时,接到群众反映社区张某某与其婶因纠纷剑拔弩张,双方争执不下。代表们立即展开现场调解,成功化解积存12年的林地归属权纠纷。今年上半年,共召开调解会26次,先后成功化解群体性矛盾纠纷1起,个体性矛盾纠纷35起,解决信访事项1起,努力把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多亏了小韦代表,现在物业加强巡逻,还加装了摄像头,我们的生活安全更有保障了。”金座小区居民覃大姐由衷地表示感谢。覃大姐的感谢正是人大代表网格服务队为民履职的真实写照。据了解,城北街道政和人大代表联络站坚持党建引领,探索“三融三进三建”治理模式,划分14个网格,把支部建在小区上,设党总支部1个,小区联合党支部5个,制定代表接待选民计划表,主动对接党员人大代表深入结对站(点)网格履职。党员人大代表深入网格,采用“日常巡查+重点关注”的方式,坚持每天对辖区的居民小区、巷道、商铺、水域等进行走访,及时发现、调处辖区的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2023年以来,全区18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主动认领网格问题、参与网格治理、维护网格和谐,共排查矛盾纠纷2422件,调处成功2332件,调处成功率为96%,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有效提升了群众对人大工作的认可度。

多级联动惠民生,“党建+监督”推动履职实效再增强。

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和群众普遍关切,采取“1+6+N”的工作模式,以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为中心,各委室为单位,分别成立“服务先锋、代表履职、法律监督、财经助力、民生普惠、乡村振兴”行动小组,在法治政府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打好监督“持久战”,以高质量监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服务民生福祉,增强监督实效。以人大的“监督指数”换取人民的“幸福指数”。围绕民生认真开展调研、审议和满意度测评,跟踪督办《兴宾区城乡居民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兴宾区城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推进情况调研报告》《来宾市北之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等落实情况,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条例》执法检查,有力地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创新融合民生服务与人大监督履职,将实地检查与随机抽查、问卷调查结合起来,进一步织密织牢水环境保护监督网。今年5月,区人大调研组对曾因养猪场污水泄漏导致北之江支流牛腊河受污染的河段开展实地巡查视察,加强问题整改“最后一公里”的督查问效。“现在经常看到区里和乡里的工作人员下来采样检测,水质已经变得和原来一样清澈,我们心里总算踏实了。”人大监督工作实效获得了村民的点赞。

此外,兴宾区人大充分发挥“互联网+”智慧治水的作用,将代表进站履职主题活动与河长制工作督导检查相结合,利用开展选民接待日活动等契机,向联系选民、百姓群众广泛收集治河、护河方面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提升监督工作质效,守护一方碧水。目前,我区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7条,5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167条。县级河长23名,乡级河长192名,村级河长325名,设立河长公示牌45块。24个乡镇、街道聘请保洁员约100人,定期清理河道垃圾约1575立方米,确保河道行洪安全。

服务法治社会建设,推动良法善治。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区人大成立了以常委会党组书记为组长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小组,吸收人大代表、党支部书记、教师、老干部老专家等作为立法信息员,深入群众开展立法意见建议征集和普法宣传活动,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最前沿。

河西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把“小板凳”议事会开在群众家门口,代表们通过与群众聊天唠嗑的方式,参与上级立法座谈会、听证会16场次,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活动8场次,开展“小板凳”议事茶话会5场,累计征集到针对地方性法规草案意见建议43条,其中4条被来宾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采纳,分别体现在两部地方性法规中。凤凰镇华林社区把党员人大代表编入“网格宣讲员”,定期开展“侨胞有话讲”宣讲活动,真正把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普法”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兴宾区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57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采集站与人大代表联络站(点)进行资源整合、功能融合,从征集立法意见建议、服务立法向推动执法、促进守法和宣传法治延伸。2023年以来,围绕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草案、工作制度、法规草案等征求意见9次,收到有价值、接地气的意见建议214条,开展普法宣传130余场次,在筑牢法治保障中发挥人大作用。

服务乡村振兴,打好产业“特色牌”。围绕“乡村振兴,人大同行”这条主线,始终做到与区委同心协力、同频共振。

实施“三航”工程,引导各级人大代表做好“四员”服务,弹奏乡村振兴交响曲。发挥乡村振兴领头人和致富带头人作用,推动“元凌村石家传统酒糟酸菜”“现代陆基渔业产业园+稻螺种养+旅游休闲垂钓”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产业发展;综合运用“民情收集常态化、平台建设特色化、代表工作创新化”模式,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助力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已建成3个大型陆基渔业养殖基地,养殖水体约3.9万立方米,年养殖水产品产量达550吨,产值约1900万元;以“党建引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历经20年四届党员人大代表接力履职,打造了以良江镇龙安、中团和思槓等村委为核心的“椒美田园”万亩辣椒种植基地,带动3000多农户种植辣椒,1200多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全镇30%的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因子。

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共绘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坚持“党建+民族团结”的工作思路,成立了由常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书记领航”制度,“一把手”高位推动、“一盘棋”全面统筹,通过依法治区、团结稳区、文化润区、富民兴区、长期建区,利用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和代表联络站的“宣传站”功能,宣传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扩大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凤凰镇华林社区创新“党建+联络站+民族团结”工作模式,着眼于满足居民多元服务需求,深入拓展“15分钟便民服务圈”,把涉侨工作人大代表联系点打造成集养老服务、书屋、健康驿站等为一体的民族团结综合服务窗口。“华林社区既有矿区各族职工,又有印尼、越南等归国侨胞,我们积极探索构建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辖区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人大代表、华林社区党总支部书记郭素珍说,依托社区讲堂、“侨胞有话讲”等平台,组织开展以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等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联谊会、茶话会,讲好民族团结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每逢春节、“三月三”、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竹竿舞、抛绣球、包粽子、做香囊等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让社区成为各族群众放松休闲、学习提升的好去处,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

全区12个民族不断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 2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2个及市级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23个,获中央财政衔接推进少数民族发展支出方向的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指标861万元,全部投入少数民族聚居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8个乡镇9条产业路13.152303公里和2条小型农田水利渠道2097米。

文字:韦妮萍

初审:潘 琦

终审:莫祖才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