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时代人大担当 书写履职为民新篇章
——记兴宾区、石陵镇人大代表陆永斌
脚下有泥,眼里有光,心中装着老百姓,这是兴宾区、石陵镇人大代表、石陵镇人大主席陆永斌深入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人大代表,陆永斌始终把乡亲们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注着基层群众的困难和需求,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他常常说,“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需,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才是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
初心就是情怀,心系民生,当好群众“代言人”
一天晚上,石陵镇石陵社区广场上热闹非凡。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小板凳”议事会最受大家欢迎,因为这里是居民交流大事小事、家长里短的地方。
在基层工作中,陆永斌发现,每个月10日开展的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接待日活动需要“定时、定点、定人”,但实际上很难把握。“代表值班的时间段正是群众外出务工、务农的时段,所以到联络站反映问题的群众不多。”陆永斌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为让接访时间更科学,陆永斌创新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接访”服务新模式,在现有的“选民接待日”坐班接访选民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代表“下访”、以村组为单位召开“板凳会”的方式,让辖区内6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动”起来。
“我们把接访平台前移到群众身边,一方面能让代表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为民服务工作中来,更好地和选民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乡镇各项工作的情况,让代表履职更灵活。”陆永斌说。
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深入践行“浦江经验”,变“坐堂接访”为“主动下访”,石陵镇打造了“移动代表联络站”,设立于田地间、村民小广场上、群众家门口、屋檐下,免去了“定点、定时”的限制,真正做到“零距离”沟通。还把接待选民登记簿做成活页的形式,方便代表随身携带,随时记录群众意见建议。
“石陵镇辖区的1个社区、11个村、77个自然村都有代表‘下访’的足迹,得到了选民的一致好评,代表进站履职的热情也越来越高。”陆永斌说。
人大代表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作用也得到了体现。莲花生态园项目落户石陵镇,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陆永斌充分调动陈村村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进村入户为群众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顺利完成项目产业征地用地等工作。
使命就是担当,脚沾泥土,谋好强村富民策
如何让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人大代表联络站点)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效能?这是作为一名兴宾区人大代表、乡镇人大主席在人大日常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问题。
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让人大代表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充分发挥。陆永斌根据基层实践基地(站点)的地域特点、工作实际,开展“一联络站一特色”人大品牌创建工作,充分调动基层代表和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助推乡村振兴。
在石陵镇福山村委立新村,种植着连片的红薯种植区,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藤叶铺满田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绘就了一幅美丽田园新画卷,一垄垄红薯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福山村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是石陵镇红薯粉产业的核心区。
经过走访和调研,陆永斌提出了“联络站+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主阵地,积极探索代表联络站功能多样化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以“人大代表+网格员”为突破口,鼓励人大代表下沉到辖区网格,将代表履职延伸到富民产业、项目建设、特色产业等发展一线。依托福山村手工红薯粉特色产业背景,组织代表参与到红薯粉产业发展壮大中来,各级代表推动成立一个红薯粉协会,吸纳村中制作红薯粉的农户,让红薯粉实现统一包装、统一标准,提高产品品质,拓宽销路。
奏响华彩乐章,讲好故事,唱好民主最强音
木材加工是石陵镇的优势产业,企业招进来,留不留得住,发展得好不好,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石陵镇人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大课堂”五大功能,创新打造人大代表联络站成为企业和群众解难题的“服务站”,打通人大代表联系和服务企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石陵镇木材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讲好人大故事,唱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好声音。陆永斌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坚持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实践就到哪里,人大宣传信息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为人大工作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石陵镇人大多次被评为兴宾区人大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份荣誉和信任,更是一份责任和情怀。只有把群众的利益怀揣心间,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成为一名称职的人大代表。”陆永斌表示,乡镇人大工作任重道远,将继续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风采。
文字:罗莉兰
初审:罗莉兰
终审:韦 韬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