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促发展 用心用情保民生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饭碗”;只有把“饭碗”端稳了,日子才能安定、踏实、有奔头。武宣县人大常委会立足人大职能,充分发挥监督和代表两大作用,持续推动就业工作实现新发展、新突破,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聚焦问题,找准就业“痛点”。结合大兴调查研究和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武宣县人大常委会组成4个调研小组,分别走进企业、走进园区、走进村屯,深入了解全县就业情况,并就企业和群众反映有关招工、用工、就业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形成调研报告供县委决策。推动县人民政府在打造高质量稳岗就业方面,创新推出“123”(“1”是创新“1+N”共建模式,2”是抓实线上、线下两种招聘方式,“3”是创新打造创业就业示范街、借力夜市“烟火气”举办特色招聘会、成立服务企业就业先锋队三种服务形式)工作模式,2023年全县11个零工市场累计发布岗位16223个次,促成就业1053人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1052人。近三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涉及就业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由常委会领导带队,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赴企业、人才市场、就业服务机构、社区等进行实地调研,逐条逐项检查法律条款是否有效落实、法定职责是否切实履行,全面了解企业用工、创业扶持、技能人才培养等就业促进工作开展情况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紧盯关键,集思广益“开良方”。在每次听取审议涉及就业方面的报告或执法检查报告前,均要求各常委会组成人员再次调研,以便在审议时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如在审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执法检查报告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各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企业用工岗位缩减、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不足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与此同时,县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执法检查+问题清单+督促整改”等监督手段,不断扩大监督效应,形成闭合链,推动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县政府率先在全区创新推行“人社政策宣传中心户”宣传模式获国家人社部高度肯定,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和春节前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护薪行动”“根治欠薪•桂在行动”等专项行动,还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机制。2023年,全县发放国家创业担保贷款147万元,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52.9万元,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95.7万元,发放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社保补贴67.68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0期,城镇新增就业266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6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23人,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14.2万人,推动了高质量充分就业。
精准发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方面,由县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覃庆虎牵头组成调研组,按照“研三培二选一”策略,对残疾人就业开展精准调查研究,找准适合农村残疾人发展的好项目。在开展阳光基地备选项目调研10次和走访残疾人群众近100人次之后,提出了“县人民政府要打造阳光基地项目,辐射带动残疾人发展中华小蜜蜂高效饲养庭院经济”等建议。县人民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最终将武宣县花山养蜂专业合作社成为本县阳光基地,并优选中华小蜜蜂高效养殖作为残疾人发展的项目,还通过“技术培训+实地操作+实训物资免费发放+技术跟踪服务”模式,提供学、产、销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县参与阳光基地项目的残疾人家庭128户,其中脱贫户74户、监测户13户、低保户64户,共有蜂箱640个。2023年,通过庭院养蜂户均增收约2000元。在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方面,在听取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退役军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提出了要“高质量做好退役军人的安置就业工作”等审议意见,转交县人民政府办理并持续跟踪。县人民政府主动作为,不仅成立了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县退役军人创业协会等专门服务机构,还核实认定10家军创企业(合作社)为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先后扶持退役军人创办武宣粤粤木业有限公司、大山水果有限公司柚子加工厂、闽祥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共带动近250名群众增收。
文字:滕少娟 朱翠蓉
初审:李珮珮
终审:覃大任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