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人大: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彰显人大担当
发挥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专题调研、《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听取审议《武宣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专项报告......一张张履职清单,展现了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助力乡村振兴的担当和作为。
近年来,该县人大常委会主动作为、精心谋划,通过摸准“切入点”、找准“着力点”、盯准“关键点”、瞄准“发力点”,依法履职尽责,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展现了时不我待的人大担当,贡献了不可替代的人大力量。
摸准“切入点” 明确目标任务
该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市委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实施的“八八工程”,在深入调研、摸准实情、征求意见、专题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武宣县人大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方法步骤。今年3月,结合开展代表履职培训,召开启动会动员县乡两级人大共同发力,形成代表人人参与、人人助力的良好氛围。
成立4个督导组分赴10个乡镇督导18次,对乡镇“人大能为乡村振兴做什么”等提出了管用能行的建议。到5月底,各乡镇完成了方案的制定和部署,全县重点打造卜玉、四安等20个人大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并以村镇连线共建国家级城郊型乡村振兴示范带。
金鸡乡、三里镇通过开展“代表履职积分”“微实事认领”创先争优活动,黄茆镇通过“见事说事”代表一线工作法等为乡村振兴注活力、添动力,在人大系统内形成了思想统一、高度重视、齐头并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瞄准“发力点” 为乡村振兴把舵
6月9日,在武宣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武宣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是该县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一幕。
人大工作始于一线。该县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导向,由常委会领导班子牵头对产业联农富农、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群众高度关注事项开展调研14次,一份份调研报告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个“智囊袋”。
为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跟踪督办了《〈来宾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采取听取汇报、集中视察等方式对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开展监督28次。建立征集、初审、交办、反馈、落实的闭环办理机制,对代表在“线上”“线下”提出涉及乡村振兴的建议意见305条已全部交办,已办结289条,办好办实了一批民生实事。
盯准“关键点” 为乡村振兴增值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该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产业振兴”这个的关键,组织开展“请党放心 乡村振兴 共富有我”“我参加 我带头 我推动 我示范”等活动引导人大代表主动作为,发挥了代表“传、帮、带”的领头雁作用。如来宾市人大代表武启惠充分发挥其甘蔗生产的先进理念,以“四化三创新”在全县推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每亩增收达1487元,鼓了农民“钱袋子”。
结合“合作社+人大代表+农户”“人大代表+”模式,组建了乡村振兴代表联络站(点、家),土专家、致富带头人同样成为聚民意、汇民智、解民忧的“源头活水”。桐岭镇人大将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因香甜的哈密瓜产业不仅实现了村民“一人三收入”的增收目标,和律村也实现了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到年产值超亿元村的蜕变。
代表中的一批“能人”“大户”如陈静、庾芳珍等都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麻竹笋、香水柠檬、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在武宣乡村正在发展壮大。
找准“着力点” 为乡村振兴赋能
该县人大常委会把乡村治理督导作为履职重点,利用“五老”精通当地语言、熟悉本土风俗习惯在当地村屯颇有威望的优势,及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建立了“代表+五老”共同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仅三里镇通过“代表+五老”机制成功调处矛盾118件,使一个个的婚姻家庭、相邻纠纷得到妥善解决,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党建+联络站+文化振兴”模式,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督导,形成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基层治理难点热点,创新打造了“五事共治”、“民呼我应”24小时服务热线、“人大代表进网格”、24小时不打烊基层治理来访接待处等,让群众烦心事得到快速、“一站式”解决,“人大代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逐渐形成。
图文:滕少娟
初审:覃浩和
终审:覃大任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