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茆镇人大:“见事说事”一线工作法为乡村振兴赋能
畅通反馈渠道,让事“见”得更容易
“代表,小浪屯的一大片田地的水利渠道经常被淤泥堵塞,组织清理过几次,但没多久又会堵,整个片区一千多亩水田都没办法正常灌溉,村民们非常头疼。”在一次联系选民走访中,群众向武宣县黄茆镇大浪联络站的人大代表梁建钫反映。梁建钫立即召集村民代表和村“两委”干部,调查分析水利渠道情况,研究讨论解决办法,最终提出《关于硬化大浪村民委小浪渠道的建议》,得到了县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经多方协调落实,该沟渠得以硬化,从根源上杜绝淤泥堆积堵塞沟渠的问题,使村里610户农户的农田灌溉得到保障。
这是黄茆镇人大实行“见事说事”——代表一线工作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黄茆镇人大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通过网络媒体、固定意见箱、现场履职交流会、联系选民走访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群众意见,不但关注事关辖区发展的大事,更聚焦产业发展微实事,以办好微实事的方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产业发展堵点,为乡村产业振兴添砖加瓦。
“我们人大代表就是要倾听群众呼声,见事说事,有事办事,回应群众的殷切期待。只有多反馈、多回应、多为群众做实事,群众才敢于说事,乐于说事,代表在收集民意、开展调研时才能‘见’到真正的民生、民意”。黄茆镇人大主席何念说。
此外,黄茆镇还积极拓展群众反馈问题的渠道,在黄茆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人大代表民意窗,收集民情民意,同时在各村委设置群众反馈意见问题的二维码,开展“你‘码’上说,我马上办”系列活动,不断拓宽“见”的渠道,让群众反馈更方便,代表履职更快捷。
开展志愿服务,让事“说”得有成效
为让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职,黄茆镇人大指导各联络站成立了5支人大代表志愿服务队,深入群众一线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见”的事,“说”出来有反馈、有回音、有成效。
(一)纠纷调处,让代表“说”出和谐乡风
农村矛盾纷繁复杂,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基层治理的一大难题。黄茆镇人大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式,以开展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到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中,形式更加灵活,成效更加显著。如大浪村第3、第4村民小组与大浪村民委关于驴跃山山林纠纷,涉及山林地300余亩,涉及人数1300多人,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严重后果。大浪联络站人大代表梁长连邀请村中威望较高的“老大哥”们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共同参与案件调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经过多次做纠纷双方思想工作,该纠纷最终得以妥善解决。
(二)多方助力,让乡贤“说”出致富道路
乡贤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黄茆镇乡贤人士志愿服务队积极与乡贤人才沟通对接,让辖区内外的乡贤人才为家乡的发展发光发热。如玉村人大代表陈静在倾听到群众呼声,“见”到群众渴望发家致富的想法后,积极与本村乡贤人士沟通对接,谋求发展大计,联系到黄茆镇玉村籍海外知名侨领——巴西大西南同乡总会会长李新城。通过多方沟通协调,玉村成功与广西赛琴乐器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社会资本+N”为辅的模式,在玉村灵口屯打造一条尤克里里乐器生产制造线,建立庭院家庭作坊,发挥乡村闲余劳动力、住房空闲等优势资源,将特色产业植入家庭。
撰稿:梁仕志
初审:李婕玉
终审:何 念
编辑:叶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