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监督责任田 守护绿水仙城
——武宣县人大常委会监督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水质变好了,天空更蓝了,风景更美了,绿水仙城的水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各级人大的担当作为。”住在陈家岭的群众望着穿城而过的黔江,由衷地发出赞叹。
近年来,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将水生态环境保护列为监督工作重点,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科学监督,深耕监督责任田,守护好绿水仙城一方春水。
聚焦水生态环境 监督形成常态化
“要狠抓‘河长制’‘湖长制’责任落实,强化河道日常巡查和监管,实现河清岸绿的河湖面貌。”
“要加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推进同建同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要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守护群众的水缸,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
一条条建议,不遮掩,不回避,直击要害。目前,共收到关于水环境保护建议意见82条,已解决79条。全县整体水体生态持续向好,黔江勒马断面水质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列,万亩生态湖面初步形成,新兴滨湖城市雏形初显。
此外,该县人大常委会先后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水环境污染治理、农村饮用水源管理、河长制落实等专项工作报告。
明确监督重点 注重效果导向
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分别开展了以“助力清水行动,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的水•千名人大代表守护绿水仙城”等为主题的代表进站活动。从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强化部门监管职责、抓好农村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监督意见,形成调研报告4篇,提出建议31条,为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该县建成镇村级污水处理厂35座,垃圾中转站10座。投资735.5万元,抢修及疏通淤积县城城区排水管网46.34公里。全面推行县镇村三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落实河(湖)长305名,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湖管护机制,有效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县级河长、镇级河长巡黔江河
该县人大常委会联合县人民检察院运用环保监督APP平台,创新开展“互联网+代表监督”模式。县人民检察院将人大代表反映的有关企业废水污染、水葫芦堵塞濠江河道严重影响防洪泄洪和灌溉等15个问题确立为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不仅提高了办理速度和实效,也实现了人大监督和检察监督有机衔接,形成法律监督合力的一次创新实践。
延伸监督触角 助解治理难题
“目前,东门塘、书房山等片区未全面建成雨污分流系统,雨水污水目前还混排。同时部分小区管网处理设施不完善,造成雨水、污水混接。”
“七星湖正常运行后,平均水位只有5至6米左右,有效面积约6.50km2,如果不解决好上游河流(七星河,又称新江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三四十年后七星湖有可能被於泥填平,建议政府提前做好新江河管理规划。”
.......
这是代表们在今年开展“我们的水•千名代表守护绿水仙城”现场视察问政、问症活动中的提问,一连串的问题,平和却不失尖锐,问题带“刺”、有“辣”味。
武宣县政府高度重视,从快落实。目前,县城城区污水管网“空白区”已列入十四五规划,并完成项目的申报,涉及污水提升泵站、排水口截污、错接混接整治、污水畅通等建设。同时,完成二塘、桐岭等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延伸项目的设计、可行性报告和勘探。这些工程建成后,将有效降低污水直排,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新江河七星湖段已列入“十四五”广西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河流名录,同时新江河治理也纳入了全县发展规划中。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水生态环境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通过实施正确有效监督,助推打好水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同步共赢,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武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莫红兵说。(滕少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