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成四个功夫 讲好人大故事

来源: 责任编辑: 张国锋 作者: 时间: 2020-08-10

韦丹同志2018年9月担任人大秘书,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到新闻宣传,非科班出身的她,同样面临着写什么、怎么写的困境,她在几个人大网站上看了一些别人写得好的文章,自己写一篇代表活动稿件去跟领导请教,边改边学,通过这个方法她懂得了新闻宣传的基本要素等知识,学以致用,多写勤改,慢慢提升。2019年度她的稿件获得县级以上媒体采用11篇,其中市级媒体2篇,区级媒体4篇,做好人大宣传工作,她有四门“功夫”:

一是勤学,练成“内功”,加强学习提素质。练好“内功”,善于学习。首先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升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使自己能明方向、辨是非、懂政策;其次学习业务,积极学习人大工作职能相关知识,才能确定写作不跑题,聚焦人大的立法、任命、监督职能;最后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坚持多看电视、听广播,培养新闻语感。多动口、多说话、多询问,练好语言基本功,对于不懂或拿不准的东西,要多请教,要向领导请教,向其他新闻工作者请教,学习别人之长,补已之短。

二是善思,练成“脑功”,挖掘素材找线索。人大宣传是一个“富矿”,需要动脑筋去挖掘。一年一次的人代会、人大主席团组织的执法检查、视察调研活动等,都蕴藏着大量的新闻线索,需要多动脑、多思考,从中挖掘宣传线索。尤其在稿件素材选择上要贴近重点和实际,在写作手法上要力求创新,在观点提练上要有亮点,找准 “切入点”和“结合点”,有的放失地讲好人大故事。如在写石龙社区人大代表唐志华《人大代表乐当矛盾化解的“牵线人”》的时候,结合唐志华本人擅长矛盾纠纷调解的特点,他又是石龙社区代表联络工作站负责人,经常组织社区干部和威望较高的人大代表一同为居民化解矛盾并获得居民好评,韦丹同志就从唐志华处理矛盾纠纷这个角度去写他的个人事迹,突出人大代表在矛盾化解中的“牵线人”作用,这篇报道获得了广西人大网站的采用。

三是常跑,练成“腿功”,深入事件多了解。通讯员要经常深入代表、深入群众,坚持“贴近代表、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通过多跑来寻找宣传线索,搜集资料。同时,积极参与代表活动,从中获取新闻信息,写宣传报道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想,闭门造车来搞创作。只有亲自参与,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才能写出立足基层,着眼大局,且群众普遍关注,又能展示地方人大特点的新闻来。比如石龙镇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就是“双高”糖料蔗,马列村是2018年脱贫摘帽的贫困村,马列村人大代表姚雄在整村脱贫中功不可没,他创办汇鑫种养殖基地,养殖肉猪、种植“双高”糖料蔗、沃柑等,并被认定为扶贫车间。韦丹同志多次到姚雄的基地实地查看、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他如何发挥人大代表先进表率作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事迹的过程,这篇报道也是获得了广西人大网站的采用。

四是多写,练好“手功”,强化宣传塑形象。写作需要灵感,灵感稍纵即逝,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何时都应及时动笔做好记录。勤写多练,从写中学习,在练中提高,只有通过写,才能找出不足,找出差距,找到感觉。新闻语言要求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这种看似平淡的写作要求,对通讯员的文字功夫、谋篇布局要求更高。通读中外新闻名篇,实际上,无一不是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作者非凡的才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报纸上发的、电视上播的,首先是让人愿意看,才能谈得上宣传效果。读者不愿看,主观意图再好都要落空。所以,人大宣传要以“快、新、准、精”为标准,力求宣传报道有高度、深度和广度,如此才能更生动形象地讲好人大故事。